昨日,我去参加一个培训,因为担心迟到,于是提前出门,如期提前到达目的地。
其实计划提前出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打算同时利用这个时间差去办另外一件事情。修一修我坏掉了很久的手机。
为了不耽误事,我和修手机的朋友咨询整个修理需要多长时间,被告知40分钟左右。
我大致算了一下时间,估摸着修好刚好赶去参加培训。
我很得意自己在时间上的安排。
那么,我如愿按自己的计划完成了吗?然而,并没有。
首先,因为开车的缘故,我先把车停在了培训场地,然后再搭乘2站地铁到达修手机的地点。接着,等待手机的修理,最后再原路返回。最后的结果是,我严重超时了。
你看,原本一切都计划好,然后就按着计划去执行了,可结果不如人意。我这个人有时就是太过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也常常在这类的事上吃亏。
就像昨天这件事的安排,我自以为是的认为,我这样的安排会很合理,而事实上是,我在好几个地方的安排都不合理。
不合理一:错误的计算了培训地点与手机修理之间的距离。因为来的时候开车,看到的是直线距离,认为不过也就1000米的距离,但实际上我要先穿越地下通道,再到达地铁站。这段路大约要10-15分钟时间。我的计划里没有计算进去。
不合理二:尽管我提前告诉朋友我会过去修理手机,也提前约定好了时间。但是当我到达时,我的朋友因为我错过的那15分钟时间,正好帮助另一位前来修理的客户维修手机,而我的代价是修理时间需要向后推迟15分钟。
我低头看了一下手表,时间好像还是来得及的,我决定等他修完再帮助我修。事实上,如果这时完全可以改变策略,比如,将手机留在处理处先返回去上课,或者改天再拿来修,以上两种我都不会迟到。
不合理三:我在返回去上课的路上,因为事先对地铁出行的路线并不熟悉,因而先错过了一般地铁,再而不知道从哪个出口出去,最后,即使查询到了从哪个出口出去,到了地面却还是不知道方向,这一系列的操作导致我最终迟到成为现实。我事后想,假设我在等手机修理的40分钟内,查一下地铁出行的路线,或许也不会迟到。
我最后是在迟到32分钟的时间走进培训教室的。尽管大家并没有说什么,但我知道我错了,而且是不应该的错误。
晚上复盘时,我纠结于此情绪之中,反复思考着。
有时,我们刻意去安排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收获低于预期;有时,我们无意去安排,却获得意外的收获。但无论是怎样,这些所有的决定都取决于你的思维。
迟到并不是很大的问题,我纠结的是自己太过于自我,总是以“我以为”为出发点去思考,对很多可以避免的问题缺乏系统的、全局性思维。或者在有的人认为,这不算什么大事,但细思极恐,长此以往或许会形成习惯,而影响了工作。
写下这篇文章,是为了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我希望自己回头再看时,能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7月自我挑战第8天,完成于9:3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