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姓李,我们有个老李家群,二舅去世后建立的。
今日群里有张照片,竟然是姥爷在厂区内的照片,好奇是个啥情况。两年前姥爷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腿脚变得不好使几乎不怎么下楼,最多就是天气好的时候在楼下的小区的花园里待会,天冷的时候甚至一整个冬天都不出门,也有听说姥爷趁家里人不在偷偷跑去楼下,所谓的“跑”也是慢慢挪动出去的,估计自己也是费了很大的力气。每次都被家里人告诫,一定要万加小心,生怕摔倒,要知道摔跤对于老年人来讲是致命的。总觉得这样对老年人来讲有点限制,但安全起见,家人宁愿特别的保守。今天是怎么了?虽然说姥爷家就在厂区隔墙的外面,但是对于一个2年没出小区的人,去厂子里也算是出远门了!
看到照片一阵阵的兴奋,画面有种生命的厚重。姥爷坐在轮椅上,身后是硕大的法国梧桐树。哇,老妈你拍的照片我太喜欢了,莫名的那棵树和轮椅上的老人就有一种生命的冲击感。妈妈,太喜欢你给姥爷拍的照片了。妈妈听到了也很兴奋,他说隔壁的厂房就是姥爷工作了一辈子的车间。没想到妈妈这么有心,我猜可能也有种别的情绪,不管是怀旧还是感慨抑或是对生命的遗憾,也或许就是一种情怀,带姥爷看看他年轻时候奋斗过的地方,我不知道此次短途出行对于姥爷意味着什么?后续妈妈说就是这么遛弯15分钟的路程,来回大概花了30分钟,姥爷坐不住觉得非常累,回家后就赶紧躺床上休息了,说以后再不去这么“远”的地方了!说完不免有些伤感,年轻时候他们是从东北牵过来,怎么也算是行了万里路,如今家门口30分钟的路程已经变成“远方”!群里看到照片的二姨按耐不住,焦急的交代妈妈以后再别去这么“远”的地方了,随时随地就有可能尿了或者拉了,裤子什么都要再洗,车子到时候免不了清洁。对于轮椅上的老人,眼前的生活似乎都是远方,而对于照顾老人的老人(如今妈妈也已经70了)面对的也是很现实的问题,清洗这些小时候家长为我们做的那部分。
再次细看照片,姥爷90岁了已到暮年,脸庞的颧骨清晰可见,那眼神里我也看不出来是什么,就是少了些许的光泽,身体略显吃力但带着一股倔强。感觉小的时候离他很近,长大反而越来越疏远了。
小时候是姥姥姥爷给带大的,妈妈说家里人没人敢跟姥爷顶嘴,我不但顶嘴,而且有过之而不及,可姥爷总是笑呵呵的各种哄我,可见宠爱一般。还有张照片为作证,大过年我耍驴在床上扭曲着身体表示不满,脸上挂着假象和真泪水,姥爷爬在床上哄我,也是最最真实的童年生活记录了。还记得7,8年前,他腿脚尚好,暑假回家探亲,不管不顾的就在他脸上亲了一口,弄的他倍感尴尬,我却开心的不得了。那时候就总觉得他们越来越老,生怕不能够表达我对他们的爱。
妈妈的原生家庭充满着严厉和管教,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女孩子不但被忽视长大,而且承担了很多的家庭劳动,加上她是家里的老大,什么事情都要作为榜样,要懂事要多干活,加上妈妈生性要强和倔强总是免不了被“管教”,因为干活挨打是常有的事。她说小时候几乎没看过自己的父亲跟她笑对我也是女孩子里的破天荒了,她总是害怕被打,每到姥爷下班回家前都会手里拿个扫帚假装在干活,即便没有任何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她早已检查过很多遍,生怕有所遗漏。就是这样一位长女,每年都回家给姥姥姥爷照顾的细致入微。今天她带着姥爷去厂区是什么心情?这只有父女的一段旅程。
照片中那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那是比我年龄还大的树,妈妈说是建厂的时候栽种的。这些树可以说是伴随着我童年长大的,小时候每周都会去厂里,桐树树干一年四季颜色均不同,特别喜欢他银色的树干,每到不同的季节都会蜕皮,小时侯会收集树皮当成自己的宝贝,有时候当成甲骨文的骨头在上面写字。有时候太喜欢就用手不停的去触摸银色的树干滑溜溜凉飕飕的好像久违的老朋友。粗壮笔直的树干一头扎向天空,马路两边的树一字相对排开,一直觉得他像是优雅的绅士,挺拔健硕。春天加上周围的环境总是有一种新鲜的味道,那是万物复苏发芽的味道。郁郁葱葱的夏天仿佛来到了魔法童话世界,树下非常凉快树叶挡住阳光,地上的影子斑斑点点随着风闪烁,遇上不太大的雷阵雨,你敢相信树下竟然有干爽的地面,可见是多么的茂密可以做到滴水不漏。尤其喜欢秋天,树叶会变黄变红,风吹过沙沙作响,大风来袭,噼里啪啦的黄红色叶子如雨般飘落,犹入仙境。深秋时节叶子在一周内飘落,厚厚的堆在马路上,踩上去嘎吱吱,又有点厚度。冬天枝干的线条简直就是艺术品,线条明显,主干分岔直冲云霄。有一年冬天我在厂里的树下看《行者无疆》,不管是看书还是看树,总是会同事出现在记忆里。那种抹不去的冬日味道。更巧合的是,因为喜欢树,喜欢它的名字,也从小就对陌生的法国充满向往!刚好《行者无疆》的内容是余秋雨先生的欧洲游记,大概就有了那么些许的内心深处的属于自己的小情节。小时侯万般希望有个相机能记录下来,没有就尽量用感觉,味道和双眼收藏在叫童年的cpu里,偶尔会想起自己沉醉的时候会躺在地下看树,看到入迷。
老人,树,女儿,童年,那些割舍不掉的爱!
番外:
和妈妈的对话打开了她对那个年代的回忆,这是我不曾经历的时代,就让他以微信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这里,记录一个普通的工人阶级家庭经历的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