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jingoo.info/)
看到「代々木公園」這個名字,就想起「々」這個在台灣日常生活中已經消失一段時間的符號。
我想大多數台灣人,即使是很年輕的、或是完全沒學過日文的人,都知道這個符號就是「重複上個字」的意思(正確的說是「重複前一個漢字」),或許在手寫字的時候也會順手用一下;不過就我眼光所及,已經很久沒有人在比較正式、或是商品名稱和文案上用它了,或許是因為習慣改變、也可能是中文輸入不太容易打得出來的關係。
某家日系家電公司有一款叫做「媽媽樂」、至少已經有三四十年歷史的長銷產品,至今在包裝和宣傳品上都還有「媽々樂」的寫法,但也有部分場合轉成全中文的式樣。
在三四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台灣懂一點日文的長輩(那時候還不是很長輩)比現在多、日語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比較大(其實日語對清末以來的中文影響就很大,不過那是另一段故事)、再加上某些商品想凸顯「日本品牌的東西比較好」的形象,所以很自然的就把日式寫法用上去了。
除了「々」之外,其實還有兩個性質類似、但台灣比較少見的符號:「ゝ」(重複上一個日文假名)和「ゞ」(重複上一個濁音日文假名),但因為這兩個符號比較難套進中文環境,所以不太容易看到。
有一段時間在台灣卡車市場佔有率很高的日本品牌「五十鈴」(Isuzu),在1974年變更標誌之前,就是把「いすゞ」的名稱直接寫在上面。
(圖片來源:http://commons.wikimedia.org)
其中最後面的「ゞ」代表和前一字「す」(su)相同,但濁音化變成「ず」(zu);這一點讓我在從前日文還很差(現在也很差,只是好一點)的時候困擾了很多年,因為在五十音表上根本沒有這個字,所以只知道念成「zu」,但並不瞭解到底是什麼道理。
現在看到「代々木公園」的照片想起這件事情,也算是寫下來記錄一點點日文在台灣的影響、也幫(如果)現在還不清楚這些符號是怎麼回事的朋友釋疑吧。 :)
後記:這篇文章在台灣和這裡刊出之後,都陸續有些朋友提出「中文裡頭原有類似寫法」、「日文的此一用法也來自中文」的意見;在我自己未經仔細考證的前提下,想法是這樣的:
如果單以「々代表重複漢字(無論中日文)」來看的話,確實應該沒錯,但有幾個不同的角度可以看看:
- 中文代表重複的簡字寫法自古即有,但以類似「″」或「=」的寫法為多(例如「子=孫=」就是「子子孫孫」;如果源自中文(是極有可能的)、但演化成「々」這個在日本正式使用的符號,其中的過程應該是個有趣的探究題目。我個人有一個沒有經過考證的猜測,是它演化自簡寫的「仝」字。
- 近代中國如果使用的是日式的「々」,是否是受到日本影響?包括清末以來引進日本名詞和學問、以及抗日期間的日本佔領區留下來的習慣?如果可以調查「々」在中國的使用分布狀況,或許可以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結果。
- 我這篇文章除了提到「々」,也提到日本使用的「ゝ」和「ゞ」,這在中文裡面應該是沒有人用的、用法應該也不是來自中文,所以跟「中文裡也有類似的用法」應該是不衝突的兩件事。:)
之後查資料,發現在這裡有些詳盡的說明,有興趣的朋友再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