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那时的小人书,连别人家日历都喜欢翻来看看。的确我记忆中每一段都有书的影子。
小时候在农村,爸妈都很忙,我就一个人安静在家看书。那时没有什么名著看,就看我姐姐的语文课本或者《读者》之类的。每次看完书都会有画面在我眼前浮现,书中的文字比村上的小孩要有意思,所以我小时候朋友很少。但让我爸妈不解的是,我上学后成绩没有他们想象那么好,哈哈我用行动告诉他们爱看书和成绩是挂不上勾的。
初中考到县城,那时喜欢看名著,看长篇小说。但是初中不像小学那么好混啊,经常考试。所以初中开始我就学会和老师家长打游击战了,什么课可以看书,什么老师眼皮下能让我看到书,什么借口才能有钱买书…我不看电视剧,就看书,那时看《三毛全集》、《基督山伯爵》《骆驼祥子》,就连那时风靡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我也是看的书。三年初中生活就这样刺激又充实的度过去了。
而高中三年是我看书最疯狂时刻,每天一定会看一到两小时小说。郭敬明、安妮宝贝、余华…很多作家书都看。高三自习很多,写好作业就是看书,眼睛度数飞快下降,一直到高考前一个月被妈妈下死命令不准碰小说才安心复习。
上了大学,我明白出来“出来混的总要还的”。我在山东上的医学院,高中我是学文科,所以我的生物化学之类都是打酱油的。但是大学这边是必修课,我望着天空无语啊。大学和高中不一样,高中成绩不好最多考不到好的大学,大学成绩不好要重修直接影响毕业。那时就恶补生物化学知识,上课认真听,下课还去办公室问老师,买题目回来练习,比高中忙多了。每天早晨五点多去食堂背书,晚上十二点在被窝打手电筒做题。想着我们以后出去是救死扶伤的,不能做“杀手”。好吧,大学就没有碰过小说了。
现在再次拿起书,感觉还是一如既往的亲切和激动,读书对于我来说就是习惯。每天不翻几页看看觉得这一天过的不完整。同样的社会环境读书给了我不一样的精神世界。教会了我为人处世,也让我明白需要选择什么样的爱情,怎样去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
我虽是普通人,但是我一直和伟人在沟通。他们一直在告诉我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精彩,人生有多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