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边,22年8月8日,随笔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七十八章的精要,是对“弱”的新的诠释。
怎么理解“弱”?老子理念中的弱,绝对不是弱小/弱者之意,而是柔、是韧,是“强者的示弱”。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弱的”最后不败,“强的”一不小心就败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比比皆是。赢对手,要赢在不知不觉当中,你才是不绝后患的赢者。赢的人要装没赢,输的人也要装没输,这是最高境界。
“弱”,不是挨打都没有还手之力的那种“弱小”,而是能够让“强者”都为之折服的那种力量。老子之弱,如果你不足够强,连弱的资格都没有。“弱”,不是指的能力,而是一种放低姿态的境界。
秦始皇在位时期曾三次东巡,一次当秦始皇巡游至项羽所在的会稽县时,刘邦在看到秦始皇威风凛离的队伍时,心生羡慕,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既表达了刘邦对秦始皇的羡慕,也暗含了想要建功立业、取而代之的远大志向,同时也不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而这也表现了刘邦富有心机、懂得隐忍的一面,这便是“柔”的一种表现。
而项羽却表现出一种不屑的神情,并向身边的项梁说道:“无甚稀奇,彼可取而代也!” 要知道这句话是十分大逆不道的,如果被别人知晓,很可能会被朝廷杀头,但是项羽却无所畏惧,这也说明项羽做事喜欢直来直去、不爱掩饰的特点,这便是“刚”。容易将自己最大的缺点暴露在敌人面前,这也是最危险的。
道理大家都懂, 谁不知“以柔克钢”,谁不晓“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老子所讲:“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
公元前206年,项羽的军队攻进咸阳宫,秦朝灭亡。然而此时项羽还有一个最大的对手,他就是曾经的兄弟刘邦,虽然两人以兄弟相称,但是项羽在骨子里是看不起刘邦的,因为当时的刘邦在项羽眼里就是一个地痞无赖,这样的人又怎配拥有天下呢?然在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刘邦知道何时该韬光养晦,懂得如何隐忍,正是这样的做法让刘邦一步步壮大。在最终的楚汉战争中,懂得隐忍的刘邦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而直来直去的大丈夫项羽则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两人的性格和用人观就注定了两人最终的成败。
位置越高,责任越大。“受国之垢”、“受国不祥”,是一种责任承担,也是一种历练。经历了大屈辱、大苦难,还不被击倒的人,方能“有大任”,成为“社稷主”、“天下王”。
老子最后写道:“正言若反。” 和“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相呼应,不仅做不到,还反着理解。意思是在讲正面的道理,但是听起来似乎好像是反面的话,容易被世人误解。老子的本意是“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受尽屈辱和苦难才能当社稷的主人、天下的王。”这样正向的道理。然而,很多人却反着来理解、反着来做:“强能胜弱、刚能胜柔,社稷的主人、天下的王,不应该“担当起国家所受的屈辱和苦难的责任”,却“独享天下所有好处。” 这便是世人皆凡者,老子真圣人的缘故吧。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