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发展,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正处于浪潮之巅,随之而生的移动社交也已深入人心。
微信、微博、微商……一大批以“微”为符号或者特性的应用、服务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又一次大提速!让人困惑的是:究竟是人的本性追求快,还是科技推着人不断加快速度,抑或者两者相辅相成。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社交货币”被提出来。
什么是“社交货币”?简单地讲就是,将自身的一些属性,打上社交的标签来与其他的人产生联系。这些属性无所不包,比如兴趣爱好、特长、外貌,甚至出生地、专业、毕业学校……如此来看,papi酱、在行、值乎等产品变热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社交货币的概念超出了社交的范围吗?其本质又是什么?
社交货币的本质还是社交,这一点毋庸置疑。而货币只是社交的触脚,像蚂蚁的触脚一样,去探寻食物所在。
那么,货币的基础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怎样的动因促使了社交货币的流通?
很显然,货帀的内涵就在于那些我们赋予给它怎样的标签。但是仅仅是标签就足够了吗?也明显不是,我昨天也玩了一把“值乎”,却没有得到一个人的查看,一个名人的微信号却得到了众多人的追捧,我自信我的信息要比一个单纯的号码有用,但是在这场比赛中我还是毫无胜算;因此社交货币的基石不是标签本身,而是人们对标签(社交货币)持有者的信任!
而这种信任就是来源于持有者在本领域所占有的认可度。他的能力为他带来成就,他的成就为他赢得认可,因为被认可所以被信任!就像我不会怀疑牛顿在力学方面的证明,你全相信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的理论,他会听从马云在创业方面的建议……
而这种信任除了外界值得被相信之外,还有一点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也至关重要!
那就是我们的需求!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除非有某种需求或者爱好(爱好其实也是一种需求),你绝不会去研究地理方面的理论。以此推之,我们也不会将我们的信任给予我们不了解的人或者处于我们没有需求领域的人。
谈到需求我们又回到了社交。因为社交也是需求。有人曾说,罪恶地讲,朋友是相互利用的。而利用的根源就在于需求。也许你会说,不是有纯友情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的,我完全赞成,但是志同道合就是和我们的思想观念一样;对于我们的思想(潜意识)来说,我们正需要别人的赞成而不是反对,那种期待不同声音的想法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期待本身也是需求!
你可以认为我在胡说八道,我只是想证明社交的需求性,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肯定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看到了社交货币背后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本性!社交货币也并没有脱离社交的本性,只是换了一种表现形式。
最后,我们也明白,求快是我们的本性,在我们自己的需求的推动下,造成了我们与社会相互促进的结果,或好或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