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果有暗时间之说,就应该有明时间之理。斗胆揣测之下,笔者认为暗与明之间应该是互生共存的关系。这样的猜想,先从假设开始:
一、假设前提
1、假设一:暗时间是指个体从事无需耗费脑力思考的行动所使用的时间。剩下的都是明时间。
比如私塾中提到的坐车、吃饭、走路是使用暗时间,笔者还认为,刷剧、业余游戏,甚至休息(包括晚上睡觉)都是使用暗时间。
2、假设二:时间仅有暗时间与明时间之分,不存在第三种时间。
3、关于假设的说明
(1)是否进行脑力思考不是使用明暗时间的判别依据,从事的行动才是。比如你在走路的时候思考公司战略,那只能代表你利用了走路的暗时间,不能因此认为走路的时间是明时间,因为走路是“无需耗费脑力思考的行动”。
(2)由于笔者是以暗时间的定义来反推明时间,因此本文大多数描述会将暗时间放在前,但并不代表暗时间和明时间之间的任何主次关系。
(3)即使假设错了也不要紧,因为这些都是猜想,仅供思考。
二、暗时间与明时间关系猜想
1、二者共同组成个体所有时间。除了暗时间就是明时间,双方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唯一的判别依据就是个体使用这部分时间时是否从事无需耗费脑力思考的行动。
2、二者交替出现,无切换空白区。当个体开始从事无需耗费脑力思考的行动的时候,就是暗时间。也许有人会说我在开展耗费脑力思考的行动后一段时间才能专心工作,那进入专心工作之前的这“一段时间”是暗时间吗?笔者认为不是,一旦你决定开展工作了,开始从事耗费脑力思考的行动,那就是明时间,至于这个“一段时间”,笔者认为只是效率低于专心工作的时间而已,但本质上依然是明时间。
3、二者互生共存,缺一不可。时间不能只有暗时间、也不能只有明时间。只有明时间,大脑的负载会超荷,可以想象一下不睡觉的感觉。只有暗时间,大脑会强制性反弹,你会有种“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你不可能一直睡觉、一直打游戏、一直走路、一直吃饭,也许你会说我可以睡完觉就打游戏、打累了就吃饭、吃完饭继续打游戏、打完就睡觉,第二天继续。但在这个过程中,打游戏其实就成为了你生存的意义,你在打游戏的过程中势必会从事耗费脑力思考的行动,比如买更好的电脑、装更快的宽带、运营你的游戏社交网络、经营你的游戏资产、甚至卖装备或账号等等,当你把精力都放在这些上时,你就是在使用明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假设的暗时间例子中,只是提到“业余游戏”的原因,业余游戏的目的是消磨时间,不是以此为生,也不是以此为生存的意义。
三、暗时间与明时间应用猜想
高效人士这个词大家都熟悉,成为高效人士虽算不上追求,但也是我们的目标之一。高效人士总是能过着牛X的人生,他们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也许是经营好几个公司(比如我们敬爱的蔡叔),也许是有着好几个斜杠头衔(比如我们敬爱的蔡叔),也许还过着我们羡慕的生活,比如事业有成的同时还能全世界愉快地玩耍(不懂蔡叔是不是……)。高效人士似乎过着几倍于我们的人生,虽然他们跟我们一样一天只有24小时。
笔者断定(也许是整篇文章唯一的断定),高效人士之所以高效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他们能高效地利用时间来进行高效的产出。接下来笔者来猜想一下如何高效地产出。
很简单,产出=单位产出×时间。要提高总产出,一是提高单位产出,二是增加时间。
如何提高单位产出是个复杂的话题,跟个人认知水平、智力水平、资源禀赋、人际协作效率等各种因素相关,这个超出笔者的水平,无法进行总结分析,因此本文暂且逃避这个话题,假设大家单位产出是一样的。我们重点来聊聊如何“增加”时间。
时间=暗时间+明时间,但是我们真正能用于产出的时间肯定不是所有的时间,为便于区分理解,这里我们把这个时间称为有效时间。
关于有效时间:第一,有效时间的主要构成就是明时间,这个容易理解,在单位产出相同的前提下,你花越多时间在“耗费脑力思考”的行动上,比如设计师花在设计上的时间,比如软件工程师花在代码上的时间,比如作家花在读书或写作上的时间,理论上就会产生越多的产出。第二,有效时间不全是明时间,也可以是暗时间。这个是笔者想说的重点,如果我们能比别人把更多的暗时间用于产出,那不就硬生生地增加了有效时间,从而增加了产出吗?关键在于,如何增加有效时间。
1、增加明时间。主要是两层含义,一是增加明时间的单块时长。时间肯定不能是一整块的,不管明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用于专心工作的明时间总是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情况打断,有时是临时情况,比如老板的一个电话布置临时任务,比如客户的一封投诉信要你马上处理等;有时是已知情况,比如下班、吃饭、开会、预约等。如果能尽可能增加单块时长的明时间,理论上来说是可以提高产出的。二是增加明时间的总时长,这点其实很难,毕竟人不能一直在工作,更不可能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总得睡觉休息,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高效人士也会抱怨时间不够用的原因。
2、利用暗时间。这里提“利用”不提“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增加暗时间就会减少明时间,因为时间总量是固定的。你不能为了多思考,于是明明坐地铁5分钟的路程非得用来走半小时的路,实际上你不仅挤兑了明时间,还降低了暗时间的使用效率。当然,你是为了饭后顺便走路健身或者特殊偏好,那另说,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普遍情况,不是全部个体。
因此,利用暗时间是个更好的选择。比如吃饭、走路、坐车虽不能增加你的产出,但如果你把这些时间用于思考,其实也是在提高产出,至少是为更好地提高产出做准备。比如饭可以用来和上级、大咖、牛人、风投甚至任何可以给你带来有思考价值的人吃,因为这个过程可以提升你的思考和认知,至少可以让你获取更多的信息;再如走路坐车的工程中可以用来看一些短篇知识点或是行业消息,听一听蚂蚁私塾,也能提供不少助益。总而言之,如果能利用暗时间来进行有效思考,就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的有效产出。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很多文章讲的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意思。
其实利用暗时间来思考的好处很多。比如容易迸发灵感,牛顿不是在实验室里发现万有引力的,而是在苹果树下,据说他是在乘凉(也就是休息);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据说是在梦里……也许这些例子有事出不实之处,但是从人脑的运作原理出发也有一定道理,人脑“提取记忆”这个动作是能够加强原有记忆的,有时在明时间暂时“忘记”一下,在暗时间再“回忆”一下,就是个提高思考与记忆效率的不错方式。
3、适当减少暗时间。这一条的重点在减少,但必须是适当减少。比如你减少刷剧的时间,就会增加明时间,当然如果你又把时间花在业余游戏上,那就等于没有减少暗时间。之所以要适当,是因为前面说过,人脑不能高负荷长时间运作,必须要有调节,暗时间就是调节,这种调节可以是不思考,也可以是换个东西思考,因人而异。但是总的原则来说,要提高有效时间,除了减少暗时间以增加明时间外,减少的程度要因人而异地适当。
能够有效利用和减少暗时间,是弯道超车的一种选择。如果我们都在追赶的道路上坚持,就能够比别人多挤出点时间进行有效产出,那无疑就是缩短与别人差距的有效方法。
上述内容纯属猜想,缺乏实证,如有误导,恕难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