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吃面
我们家乡有句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俗语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也是小时候了解习俗一个重要的方式。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第二十二个节气,但它却备受人们重视。"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说的是冬至和过年一样重大。
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因此,到了冬至这天,家家都要吃面,是为了纪念昼短夜长的一天。
我还清楚记得家里那根擀面杖,大概有两尺多长,比较粗,又很笨重。不知道什么木材制作的,表面非常光滑。不听话的时候,还曾挨过擀面杖打屁股,疼的记忆犹新。
冬至这天一大早,母亲就早早起来准备做面条。和面,揉面,擀面。揉面是一个力气活,也需要耐心。双手把面团揉下去,再折叠,重重的摔在案板上,发出沉闷的"咚…咚…"声,仿佛生活变得热火朝天。
揉好面,用纱布盖好面团,饧面。饧好面,开始擀面。擀面是否专注和用心,只要听听擀面时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就知道了。
先把面团擀厚厚的圆饼形,再把圆饼绕在擀面杖上,在案板上擀开,擀到最后发出清脆"啪"的一声响,面饼就变大了一些。再次把面饼卷在擀面杖上,如此重复擀面,在案板上不断的发出"啪…啪…啪…"声。
直到把面团擀的很薄,就算擀好面,撒上一些面粉,用纱布盖好,等待下锅。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一个鸡蛋,滴几滴酱油迎接一年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此,第二天白天时间一天比一天长,大人们干活的时间也开始多了起来,意味着生活多了一点希望。
二 进补
数九寒东就是从冬至这天开始的,冬至是进九第一天。"热在三伏,冷在三九",说的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就在数九寒东里面。
传统俗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因此,冬至是寒冬腊月真正的开始。我们家乡是"一九一只鸡"来进补御寒保重身体。而北方大部分地方吃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说的是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了,北方另外一些地方是吃羊肉和羊汤来过冬至。
平常自家养了两三年的老母鸡,过年都舍不得杀,冬至这天必定要杀一只,炖一锅鲜香扑鼻热气腾腾的老母鸡汤御寒进补。
三 祭祖
我们家长祭祖一年中有三次:一是四月初五清明;二是农历七月十五,我们也叫"鬼节";三是冬至。清明虽然一年中祭祖最神圣最重要的祭祀日,但我们家乡冬至也不亚于清明。
至于冬至这天为什么要祭祖?大约是冬天要到来了,寒冬将至,担心先人在彼岸受冻,要给他们汇去置办过冬衣物的钱财。虽是不太环保的陋习,却温情如斯。
希望我们在彼岸的亲人都能换上厚厚的冬衣,都能暖暖活活地度过这个寒冬。
冬至这天下午,大人们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纸钱,金元宝,炮仗来到祖上或是亲人坟前进行祭祀活动。
祭祖的时候,把纸钱拆来,点燃。慢慢再添加纸钱,金元宝。再拿事先预备的木棍绕着火堆画一个圈,意思是说这一堆钱财别人家是拿不去的,口中并念念有词呼唤先祖或是亲人前来提取,并祈福家人平安健康。
冬至风俗不论是吃面还是进补,祭祖是对健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童年的记忆,更是一种乡愁,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并将这种传统文化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