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今买书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总是一股脑在京东上买一大堆书,却陷入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境况。
现在读书方式甚多:用kindle读书,用手机APP听书……但是心却越来越不静,阅读也越来越碎片化。
有一种极其缓慢的读书方式已渐渐被人们遗忘:用笔尖读书,也就是抄书。用抄书的方式读书,于今有几人用之?
1、 那些诗意,流入心里
书非借不能读,借来的书想要留存,抄是个办法。回顾我抄过的全本书籍,都是诗集,大约是因为喜爱,而且费力较小吧。
中学时代抄过席慕容的《七里香》,借自一位同学,还记得蓝紫色的封面,唯美的气息。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了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做满园的郁香
在诗句中,真切地感觉到席慕容对故土的那份向往和眷念。那时的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一天,故乡,也会成为我遥远的牵挂。
后来工作了,在报社,有一位朱姓诗人。我从他手上借来了《海子的诗》,边读边一首一首地抄在报社的绿格子稿纸上,然后装订成册。我最爱的并不是耳熟能详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是《春天》:
你迎面走来
冰消雪融
你迎面走来
大地微微颤栗
大地微微颤栗
曾经饱经忧患
在这个节日里
你为什么更加惆怅
野花是一夜喜筵的酒杯
野花是一夜喜筵的新娘
野花是我包容新娘的彩色屋顶
白雪抱你远去
全凭风声默默流逝
春天啊
春天是我的品质
每抄一句,就像一阵鼓点在心灵上敲响。
三年前的一个冬日,那时上班地点在浦东新区政府院内。从上海科技馆地铁站出来,进了院子,一大片绿地上残存的白雪覆盖,四周寒风习习,无比静谧,心中蓦然迸出这句:白雪抱你远去,全凭风声默默流逝……
也许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抄过的书,读过的诗,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给你最深沉强烈的反馈。
发于2016年2月1日8:46的朋友圈
2、唯其难得,故而狂抄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鲁迅的作品在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一件小事》、《故乡》、《社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药》、《〈呐喊〉自序》、《祝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因而对鲁迅作品我们熟悉度也较高。但在早年的台湾,鲁迅先生的书却是禁书。
台湾作家蒋勋曾回忆他在大学时代和同学连夜狂抄借来的“禁书”——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大家采取流水作业,一个人抄累了跑去睡,另一个人接着抄。就这样,两天,一支读书小分队抄完了《呐喊》与《彷徨》。
蒋勋说:“手抄本说明你真喜欢那个作品,不能买,就用手抄。”这真正阐释了什么叫“书非禁不能读”。
而在大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第二次握手》也是借由人们的抄录而流传。
这种抄录,应该是源自内心的喜爱、欣赏与外在环境中不可得之的冲突而采取的一种自发行为吧。
3、 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感悟
近十年来,我虽然没有抄过全本的书籍,但是读书时遇见有强烈共鸣的文字,还是会抄在笔记本上。
就这样,积累了十本读书摘记。这十本读书摘记十年里跟随我颠沛流离,从北京搬回南京,从南京带到上海,从上海又运回北京,目前在北京的有七本,还有三本放在了老家。
七本读书摘记
在北京的七本读书摘记里,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的是这本2010年的摘记本。
闲来翻阅,因为是一笔一划抄录的,所以记忆尤其深刻,感悟尤其深切。
翻到这一页,仿佛看到八年前的自己,那时从北京返回南京,工作之余,晚上在南京大学逸夫馆的自修室里,静静地翻阅周有光《新时代的新语文》的情景。
翻到这一页,仿佛看到七年前的自己,坐在南京师范大学南山专家楼大厅的沙发上,在采访间隙手不释卷读唐浩明《曾国藩三部曲》的景况。
翻到这一页,仿佛看到两年前的自己,从上海书展上淘到罗曼·克兹纳里奇《选择有灵魂的工作》后,闲暇时分在闵行家中边读边思考自己工作现状时的情景。
翻阅一本本读书摘记,思想成长的轨迹也依稀浮现,始终不会消泯。
就这么一路走来,带着困惑与思考,带着迷茫与感悟。
相信时光的路在前,还会阅读着,抄录着,思考着,实践着,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