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现实 ——《堂吉诃德》读后感
“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就像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这是现代摇滚歌手对于梦想与现实诗意或着说失意地吟唱。在遥远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有一位名叫塞万提斯的反骑士精神小说家写下了一本讽刺骑士精神的小说《堂吉诃德》。但这本书却成为了迄今为止最负盛名的关于骑士精神的小说。人的梦想,追求与现实间永远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是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于是我们从理想主义者走向悲观主义,从理性走向感性……即使作者不愿承认,但我从他的作品中读到的不是对于堂吉诃德这样一个悲剧英雄的嘲笑,而是惋惜与同情。因为,总是有人曾和堂吉诃德一样经历着梦想与现实的撕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巨大的反差面前无可奈何。
理想世界与现实的距离
堂吉诃德生活的时代,西班牙王朝由强盛转衰,骑士阶级日趋没落。骑士文学的盛行正是基于小乡绅阶级这种沉湎于往昔的繁华而缺乏现实感的精神心理状态,而堂吉诃德的游侠疯魔症正是当是西班牙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他的行为与现实社会之间才产生了冲突,渐渐地变成了令人无奈的悲剧。
在堂吉诃德的心目中,骑士道盛世是一种理想社会,那里没有邪恶,没有恃强凌弱,有的只是公道、正义和自由,所以,他要为之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这似乎是他的幻想,他也一直都生活在这种幻想之中,所以与现实发生冲突,当作为伦理实体的现实社会压倒同样作为伦理实体的堂吉诃德时,悲剧便产生了。但在这个悲剧中孕育着崇高,因为当我们撇开堂吉诃德理想社会之实现的可能性,而就其合理性、正义性看问题时,他就成了一个不屈不挠地为理想献身的斗士、一个英雄。骑士道本是反映封建经济的观念形态,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全盛时期的11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和火枪在军事上的运用,它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生活在资本主义业已兴起的时代的堂吉诃德却要恢复这种过时的东西,这就形成了堂吉诃德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既具有戏剧性又具有悲剧性。
堂吉诃德的烦恼是时不我与,仿佛是时代的错位,但实则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他在这样的时代无法找到自己与现实顺应的方法,即使回到骑士时代他也不能如自己幻想的那样获得成功。这才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理想与残酷现实的撞击
堂吉诃德开始游侠的时候只是因为自己看骑士小说着了迷不能自拔,而随性地踏上了游侠的旅程,他并没有考虑当时社会的现实以及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只是因为他想这样做,仅此而已。其实这倒也没什么,只不过当时已不再是骑士的世界,他的行为只是与他的幻想契合而脱离了实际,当他最后醒悟时对他的外甥女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从前成天成夜读那些骑士小说,读得神魂颠倒;现在觉得心里豁然开朗,明白清楚了。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不及再读些启发心灵的书来补救。”“我尽管发过疯,却不愿一疯到死呢。孩子,我要忏悔,还要立遗嘱”。
这段颇具悔悟的话,说明堂吉诃德临死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悲剧性,而这却是永远无法补救的了,这是典型的行动发生时的意识与意图和后来对这行动本身的性的认识之间产生的矛盾,其悲剧意味已然浓烈。其实,堂吉诃德的行动若是放在骑士时代的话,确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他错就错在,他的原本或许正常的行为跟他所处的时代产生了冲突,而使得这种行为变成了悲剧的载体。
当一个理想主义者具备了实干家的精神时,悲剧就一定会发生,但与此同时英雄也一定会诞生。余秋雨先生曾说:“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堂吉诃德或许是鲁莽的,盲目的,甚至从某种层面来看他是愚蠢的——无法认清现实。但他却充满勇气和坚不可摧的意志,他把所有理想主义者敢想却不敢做的事付诸于行动的时候,他本是已经成为一个群体的信仰。现实越残酷,理想与现实的撞击越猛烈,这样的悲壮转化为的崇高就越深入人心。
过去与未来的选择
理想与现实的选择,就是过去与未来的选择。作者之所以反对骑士精神,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认清了现实,深知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着未来,过去的精神文明也会随着落后的经济体制而被淘汰。所以他在书中不仅设置了理想与现实这个巨大的矛盾,同时也给出了解答。
桑丘·潘沙是作为反衬堂吉诃德先生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他的形象从反面烘托了信仰主义的衰落这一主题。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潘沙则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则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堂吉诃德有丰富的学识,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诃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个农民,有小私有者的缺点,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实际上是一个村)的位置上时,他又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后来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他说:“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朱光潜先生在评价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这两个人物时说:“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堂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
桑丘·潘沙是塞万提斯给出的怎样顺应时代发展,如何生存的答案。但,在我看来生活不等于生存。这也是为何直至今日仍会有人发出“我该如何存在”的呐喊。
或许我对于这部小说的解读是片面的,过分歌颂了堂吉诃德理想主义英雄的一面,忽略了他疯癫,可笑,愚昧的一面。因为堂吉诃德是与哈姆雷特相似的人物,他们的身上有着令人敬仰的高尚的道德,却也有着足以毁灭自身的人的缺陷。
堂吉诃德是复杂的,多面性的人物,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价值标准下他有着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个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的时代里,一个有着敏感体质的人一不小心就会和理想主义沾边,一不小心就会对堂吉诃德产生怜惜和崇拜。
http://www.jianshu.com/p/4971991827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