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今年八十多岁了,身体硬朗,人也特别勤快,每天都想着给家里人擀面烙饼吃,不过她擀的面条也确实好吃。
每次吃婆婆擀的面条时,老公总会说起他记忆中面条的味道。
那时物质贫乏,自然条件差的能吃上一顿白面条都是最奢侈的事情,别说炒点臊子了那简直是妄想,我们俗话说的是“白水煮鸡”。
老公说:婆婆和面有个标准,三光::即盆光、手光、面光,擀出面的面条光滑细腻有韧性,待水开后,下入面条,面条在锅里滚上两滚捞出来,趁那股热乎劲,浇上提前砸好的蒜泥,偶尔改善生活时也会用筷子剜一块猪油放在里面,不等的搅拌均匀就开始吃,吃起来那个香劲呀,旁边的人看到了都禁不住使劲的咽口水。
每次老公给我们讲这个情节时,都会讲的眉飞色舞,我听后能同感身受,比竞我们经历过的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今天吃手擀面时,老公又旧事重提,女儿在一旁说:爸爸,今天照原来那样的做法再做一次吧。
果然面条煮熟了,只给他放些蒜泥、醋、香油、辣椒调合好的调料,另外加一勺猪油,老公一边吃一边皱眉,自言自语地说:味道不对呀,咋就没原来的好吃呢?我和女儿相视而笑,没有接他的话。
原材料还是当年的原材料,做法还是同样的做法,做饭的人还是那个人,为什么就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呢?
记得我们曾听过著名的相声艺术家刘宝瑞讲过一个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在打天下之时,一次兵败,连夜逃跑。当时正值寒冬大雪,朱元璋逃至一个农户家里,又饥又饿。农妇见状,只得把自己家仅有的冻白菜梆子和一点冻豆腐,还有捡来的土豆,一起放到锅里炖了。朱元璋饥饿至极,狼吞虎咽,把一锅热乎乎的乱炖都吃了。顿时浑身暖和过来,恢复了精神,觉得吃得从来没这么香过,就问:“吃的是什么,这么好吃?”农妇不好直接说,就说:“珍珠翡翠白玉汤。”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衣食无忧,尽是美味山珍,吃得腻了,觉得没有胃口。一日,他忽然想起来,当年落难之时吃的那次又香又可口的“热粥”来,于是派人诏告天下,终于找到了当年吃救命饭的那家农妇。农妇按着吩咐为朱元璋又做了“珍珠翡翠白玉汤”,可是他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同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味道的好坏不是烹调方式发生了改变,而是由于时势地位和个人际遇发生了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味觉和嗅觉也在潜意识地已经发生了改变,为什么老公会一直回味当年的手擀面的味道呢?是因为他的思想和陈旧的观念没有改变,他的眼光还停留在当年没有改变。
不要一成不变地去看待一些人和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改变旧的思维方式推新除旧,这就是自然发展规律,只有改变新旧交替才能推动人类世界的前进。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才能正确认识新形势。在新的社会形式下,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才能以更全面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事物,才能更好地迎合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