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春晚没有董卿。
那还是2005年,一身红旗袍的董卿走上春晚的舞台。那个带着甜美笑容的姑娘,站在春晚的舞台上,开口一声“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干就是13年。
13年,长到从子鼠丑牛到戌狗亥猪,十二生肖都跑完一圈了;长到,我们对春晚的主持人都已经习惯。
直到春晚节目单里的主持人没有她,那些喊着“怎么又有董卿,我们看腻了”的观众,却突然失落起来,“董卿,我们好想你”。
原来,她温暖的竟是我们一代人的记忆,她是爆竹声中的最美主持,也是清流综艺的知性女神。
还记得她说:“一个聪明的人不仅仅知道,他什么时候该上场,还要知道他什么时候可以离开。离开的时间,决定着你看大家的背影,还是大家看你的背影。”
2018年的春晚没有董卿,但没关系啊,她教会我们,把自己活成光源,离开便不止背影。
时间回溯到2005年。
这一年,董卿连续做了四十场青歌赛的直播,每天十点半做完节目,然后开会,核对节目流程,直到第二天凌晨。而这一天,凌晨四点半才休息的董卿,一早接到一个电话。
“是董卿吗?今年的春晚,你上!”
于是,董卿特意跑了四家店,才选中了05年春晚上的红色旗袍。她美丽端庄,温婉知性,眉眼一弯,比新月还亮,一听她开口,就温暖到心里。
渐渐地,她挑过倪萍央视一姐的大梁,站在这个舞台上,永远那么光鲜亮丽,璀璨夺目,让人难忘。
但其实,每一个轻松笑容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多年后董卿谈到父亲的严苛,已过而立的她,仍旧忍不住哭得双肩抖动,声音微颤。
父亲是高知,一心想着董卿出人头地。本是爱美的小女孩儿年纪,不能照镜子,没有新衣服,每天六点多起床,便要围着操场跑几圈,回来了便读书、习字,学习上更不能有半点落后。她还记得寒风凛冽的冬天,她被父亲从被窝里拖出来,像别人家孩子的哀求和耍赖,都是没有用的。
我很不喜欢董卿父亲的教育,但不多说。
身上有一股韧劲儿的人,会把自己活成最闪耀的证明书,受过的苦,挨过的累,都要成为自己触摸星芒的梯子。董卿自制力极高,还记得她在访谈里回忆,“不管主持到多晚,回到家里乱成一团,也要收拾清楚,才肯上床睡觉。”
信息爆炸的时代,又身为央视名主持,可她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所有电子产品不能进卧室,每天睡觉前都要阅读一小时。”
董卿最喜欢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自己的墓碑上刻有一句话:“我永远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所以,当台上的光鲜亮丽和掌声雷动都消失,当舞台的聚光灯都打散的,她很快从众人艳羡的目光中抽离了。
都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好主持要串联起的是整整一个舞台,是整整一个团队的心血,更是所有观众的期待。
领着跑路的人看似风光无限,但自己的苦,更需要压在本可以诉苦诉得天花乱坠的嗓子眼。
零点的钟声敲响,团圆喜庆的鞭炮声响彻华夏大地,一波主持人散了。她问:“散了你们干嘛?”朱军说:“有朋友等着我呢!”周涛说:“爸妈等着我呢!”李咏说:“我和媳妇儿早就买好度假机票了,这就走。”
唯有她,家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一个人回到冷冷清清的出租屋,卸了妆,煮一盘速冻饺子。北京冬天冷,就这一盘饺子暖和。
无论多么努力,人毕竟不是机器,所以她也曾出错。在报幕时,她把马季先生的儿子“马东”,说成了马季先生自己,遭到疯狂吐槽。那一次春晚她一下台,就哭了,没有参加庆功宴,第一时间,就是真诚地道歉。此后的主持生涯里,她再没有出过错。
春晚的最后三分钟,被称为死亡三分钟,所有的节目已经排演完了,就剩下主持人们最精彩的祝福和倒计时了。而这段时间的把控,却是如此之难。
主持人们抢话,背错内容,一时间卡壳傻站着,最后导演定了方案,无论什么情况,交给朱军一个人来做。那时候董卿开始明白,当你站舞台上接受所有人的目光时,你站的已经不是一个地方,而是站的一个位置,一份担当。
所以有一次跨年,出现了两分半的空档,导演在耳麦中对董卿说:“还有两分半钟。”等到董卿想好两分半的台词,上台救场,导演又说:“不是,一分半。”董卿调整节奏准备精简,导演又喊:“不是一分半,而是两分半!”
换做其他人被这么打断,又是在如此大的舞台上,估计整个人都懵了。但董卿急中生智,以排比句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对观众的感谢更是引来喝彩,所有人都以为这段临时发挥,是她早就背好,只待上台完美展现的。
而这段临时发挥,被列入了主持学的经典案例。
她配合刘谦表演魔术,被眼尖的网友指出魔术穿帮,一干网友大骂她是托儿。
后来在《我要上春晚》的舞台,评委指出魔术表演穿帮,说这是职业精神,很少发怒的她怼道:“我告诉你什么叫职业精神,就是在台上把节目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这就叫职业精神。只要观众喜欢,我愿意当这种托儿。懂吗?”
呈现节目最好的一面,意味着在节目中要给观众最好的体验,也可以说要投其所好,但符合大众口味的推动,不是剑走偏锋,也不是没有节操和下限的,而应有操守,有良知,有担当,有风尚。
在任何时代,这样好风尚的引领怎么做都不为过,但评审和利益的多方驱动下,不否认,我们所听所见的很多东西,都缺乏足够的诚意。
多年主持的董卿知道,我们缺这样足够诚意的东西。
2014年,董卿暂时离开央视,赴美留学一年。人生中有莫大勇气,都不抵放下自己,让自己颠覆自己。董卿自己也说:“即便没有头破血流,也是鼻青脸肿,只有我自己知道。”但好在她是有韧劲儿的,也是甘于寂寞的。
2015年,她成了妈妈,2016年,她带着《中国诗词大会》回来,2017年,她又带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和新的节目《朗读者》回归。
这一次,她不止是主持人,更是制作人。她思考选题,熬了无数个夜,甚至生了白发。她在节目中,诗词歌赋侃侃而谈,名家典故随手拈来。这几档不撕不炒,不靠流量明星夸张人设捧起来的节目,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
当人们听到了城外的月落乌啼,看到了水边的江枫渔火,才突然发现,原来古诗词,老故事,都可以被温热,文化之宴并不是咸菜下白米,而可以如冬日的一盆火,烧得这般滋滋作响。原来综艺清流,一样可以刷屏;原来文化,并不是只有老学究可以懂。
最毒舌的金星说:“真正的美人,有闻过书香的鼻,吟过唐诗的嘴,看过字画的眼,董卿让我们看到了不显山不露水的古典美。”
13年春晚主持,好像走了长长的一段路了。还记得当年倪萍做客《艺术人生》,还是央视新生代主持人的董卿问:“台上万众瞩目,台下寂寞无助,曾经鼎盛一时,总有落幕的一年,怎么平衡和面对?”
倪萍对她说:“当一个战士穿上军装,一直被领导排到前线打最重要的战役。当你回到我这个年纪,和我现在这个状态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生命特别值得。”
我想今日的董卿,已有了答案,而且比倪萍说的更详细。当江岸扬起帆,你不惧老去,腹有诗书,心有底气,把自己活成光源,离开便不止背影。
—END—
谢谢你为我点亮小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