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的院子(七)分家
作者|苜絮婆不啰嗦
姥爷没有儿子,只有四个女儿,然而四个女儿找的女婿又全是外地的。
大姨护士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甘肃平凉医院,大姨夫是医院的药剂师。因为大姨身体不好,平凉又比较苦,大姨和大姨夫双双辞职,一起回到姥爷家,把家安在姥爷的院子里。
我母亲是老二,父亲是山东逃荒来的。父亲从山东出来时是一家四口,一路走来妹妹病死了,他的父亲在郑州又被国民党军队的流弹打着也把命丢在路上,只剩父亲和老母亲相依为命。
父亲很聪明,也特别爱学习,原来在家乡也上过学有些文化,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尤以小楷出彩,在教会做书童时又学会了英语,被教会的牧师看中,着重培养。父亲先是在书店售书,通过自己的精明和努力做到书店经理,被姥爷姥姥相中把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他纳为二女婿。
父亲和母亲结婚后,母亲考上了医学院,父亲一直供母亲读书,一九五三年母亲毕业进入医院工作。一九五六年,我奶奶生病去世了。母亲为了省钱,和父亲商量把家也搬回了姥爷的院子。
三姨也是护士学校毕业分配到中心医院工作,在医院结识了朝鲜战场回来休养的退役军人。三姨父是山西人,孤儿。三姨和姨父结婚后,一起去了外县工作,但三姨的孩子一直是姥姥在带,三姨不定时要回来看孩子,看父母,所以三姨的家有一半在姥爷的院子里。
只有四姨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广东湛江市工作,两个孩子都带在身边,四姨的家不在姥爷的院子。
姥爷的院子很大很能包容,哪个孩子回来了它都无任何条件的接纳。不问为什么,只要是孩子,都可以回来,回来就有家,给他们能避雨挡风栖身的屋子,使她们和她们的孩子能在院子里生活。所以姥爷的院子一直都是热热闹闹,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亲情,有老有小,有邻居的市井生活。
姥爷八十一岁去世,姥爷去世以后姥姥就和女儿们商量,把院子较为平均地分给了四个女儿。
大姨身体不好,姥姥就把她和姥爷住的上房西屋再带后院的一间厦房分给了大姨。也因为西屋有炕,能缓解大姨身体的疼痛。
我家是上房东屋带东边后院的三间厦房和厦房门前的小院,可能是我家孩子多,母亲又比较强势,就给多分了一点。
和上房对着的厦房分给了三姨三间,因为三姨不在西安,孩子也多。
中间的堂屋还带后院的一间厦房分给了小姨,小姨从广东调回来后单位给解决了住房问题,只有两个孩子的小姨家人口也较少,又不在院子住,所以分的是不好住人的堂屋。
房子分配完了,姥姥暂时搬到了小姨的堂屋,把她和姥爷住的西屋腾给了大姨。
院子从中间划了十字,一分四份,一家一份。后来,女儿们因为各自的原因在自己的所属地上盖起了形态各异的房屋。
果树被锯了,槐树被据了,椿树也被锯了。那时小姨从广东回来,虽然单位给解决了住房问题但是没有家具,安家就要有家具。姥爷发话了,椿树在姥爷在世时,就成了小姨家的衣柜。
院子中间只留了三条通往门道的小路:一条是上房通往门道;一条是上房东侧的后院直通门道,院子东侧的租户也走这条道;一条是院子南厦房门前通往门道。
偌大的院子全部成了高低大小不一的房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