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联网流量一般有三种:企业自有流量,如官网、APP、双微媒体、CRM软件等;媒体内容流量,网上的媒体和自媒体;广告采购流量,各种类型的广告,搜索竞价、信息流、视频贴片等。
2.流量思维指获取流量,实现流量的表现。流量池思维指获取流量,通过流量的存续运营,再获得更多的流量。帮助企业快速建立品牌打响知名度,切入市场,同时转化为销量,带来实际的效果。
3.做品牌广告要做实际效果,达到品效合一。场景是用品牌做流量的扳机,是让品牌能够迅速接地气,带流量,出效果的关键。
4.品牌战略,产品要为品牌不断赋能。创业初期的品牌定位务必要与产品设计同步,产品同品牌!
5.传统广告也要提供互动方式。传统广告四件套:强化客服电话、放置二维码、推荐关注微信、给出百度搜索关键词。让用户尽量能够记忆品牌,或者在当时和品牌建立联系。
6.用产品活动带品牌,品牌广告也可以上促销信息。任何品牌的特点都是可以用一个具体地产品来说明和展示的,品牌广告和产品广告一起打,更直接更容易刺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用产品活动带品牌,可以让品牌在产品和活动中变得更加丰满落地。
今天读书最大的收获不在理论层面,在于具体实践层面。“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被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沃纳梅克的这句话仍然是很多广告主的共识。广告投放以后销量是否明显?投资回报率是多少?我们知道品牌传播需要做广告,但做什么广告,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广告的效果?降低资金的浪费,提升广告的效果。
曾经我投放过品牌认知传播的广告,广告媒介是电梯画面,信息上面有品牌名,品类名,品牌定位广告语以及品牌的地址和电话。当时投放的逻辑是:该品牌在当地算新兴品牌,按道理来说知名度提高,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品牌就可以产生更多消费,同时品牌定位广告语也指出了品牌的特性,在这样的投放逻辑下只要消费者看到了广告,理解了广告就可能会成为潜在顾客。如果现在来优化,我会这样做:
1.在广告上面提供互动的方式,比如放下微信,让用户关注,关注后赠送代金券或小礼品之类的东西。还可以告知用户,拨打电话订餐可以有一些小的优惠等互动方式(方法可以用很多种),用这些互动的方式来测量广告的实际效果,提高广告的科学性,同时可以对该媒介的反馈表现进行测量,了解什么媒介是适合的媒介。
2.内容设计上会用产品带动品牌,挑选一个认知产品,能够表现品牌个性和特性,因为它产生的联想和品牌定位的联想是一致的,所以不会产生坏的效果。而且这个利益点的提炼要讲究,文案最好直接就是用户的购买理由。
这两个方法优化以后至少可以知道1.我投放的广告反馈是怎样的。方便我对我的媒介和投放心中有数。2.品牌传播上也不会太单调,信息丰富了。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媒介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如何用设计将要表达的信息科学地表达出来,又涉及到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了,需要设计师的共同参与。
广告是科学的还是艺术的,各有各的见地。但现在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技术、用户行为路径的触网,我相信营销行为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科学,我们做品牌传播有时用到的传统的营销行为也要利用上新的思维方式,更大程度地发挥广告的效用,达到品效合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