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前”少数派?我们结(订)婚了,为什么?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云汉PL(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839952501/

众所周知(如果有不知的现在也知道了),这个十一,我和队友桃老师抽空回家订了个婚。

虽然没人问我,但是桃老师倒是遇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怀。我自己近期也对这个话题有很多新的观察和思考,所以先写一篇小短文(并不短)出来,供大家解惑参考。我还计划之后邀请桃老师和朋友们来一次电台,再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所以这一篇,因为是我个人操刀的,虽然也有桃老师的“访谈资料”,但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其中的主观成分。毕竟人生大事,在我看来始终是私大于公,他人的想法和道路,再有共鸣也只能“一笑置之”。那么,我们为什么就突然不声不响地订婚了呢?

▲喜气大放送

微观回顾

这么大的决定是怎么做出的?

今年年初的时候,照旧例请我们共同的朋友算过卦,说桃老师今年大势极好,诸事皆宜。我则一帆风顺,只是家庭压力可能较多。我多嘴问了一句,婚育如何,回答说快了,明后年俱佳。

对此类神秘学的提示,我们一是当做一个玩笑式的彩头,二是当做一个对自己时间规划的参考。因为本身就有这方面的规划,相恋日久,也觉得应该让双方家长有点安慰。

到年中的时候,桃老师的新事业逐渐稳定,也接触到了许多不同选择的前辈和客户,让她对结婚一事愈发上心。有一段时间更是沉迷了解一些婚姻法的奇葩案例,后来又接触了更多迥然不同的客户,让她频频提起“婚姻确实是很重要的保障,我们还是早点把结婚放到行动规划上来吧”,但那时也还没有到“当场下单”的地步。

春夏之间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参加了广州本地一个“死亡咖啡馆”的活动,对死亡的探讨倒在其次,倒是同场的一个姐姐让我们俩印象深刻。看起来就很有气质,言谈间也是很有素养,爱好文学,早已财富自由,和丈夫感情稳定,估计是一起奋斗出来的夫妻档,去过几十个国家,还有两只可爱的猫猫。但是前阵子经历了丧母之痛,整个人觉得生活失去了意趣,没有了留恋。并非是要对她的经历和生活作出批判,只是这样“成功的女性”的案例让我们很震撼。突然意识到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不婚或者不婚不育,极大可能要遇到非常严重的存在危机。

当然这不是说婚育就是解决存在危机的答案,或者“生个孩子延续自己的生命”“养儿防老”之类。而是说,在年轻的时候,我们的强社会联系很多,包括父母。但当他们老去甚至离去之后,强联系逐渐剥离,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脱离社会的“去社会化”,怎么解决?

在这种终极问题面前,这位姐姐恰好证明了“财富自由”是不够用的,甚至知心相伴也不行。有一种残酷的可能性是,有一些联系是无可替代的。

▲卡比:我不行吗?

到了6-7月间,桃老师开始自己组局办死咖,见到了更多、同时异质性更强的“案主”,对婚育有了更多或感性或理性的思考。也更加生动地认识到,在人生大事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标准和多数派。

对上述这些经验,我们曾经和一对CP朋友探讨过,在交流感想之余也澄清了我们的核心需求。婚姻,或者婚育,可以为我们带来的是更多的保障(当然也意味着更多的辛苦)。此外也意味着,在我们的父母长辈离去后,在我们青春不再之后,我们至少还会一位,属于我和她的血亲。

那时哪怕情感褪色、远虑近忧,甚至早已分道扬镳,也总不会觉得没有奔头了(让孩子维护婚姻是不可能的)。看起来好像还是在把婚育工具化,但其实生活中很多决策就是这样,能满足需求、能接受成本,就可以下定决心了。何况其后的辛苦纵然倍增,快乐也会倍增,就像当初你我勇敢地走入恋爱那样。

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因为早早对周边朋友和家长更新过动态,也差不多到了我们心理预期的窗口。互相商量着让双方家长趁着国庆假期见一面,刚好天气还没彻底冷下来,两边又都能腾出空。此外,深感最近疫情反复,本着“一次搞定”的想法,渐渐地就把“见面”升级成了“订婚”,倒有点我俩先斩后奏的意思了。

于是在放假前一周,她负责做功课,我负责下单联系和琐碎后勤,我们自己承担起了订婚宴席的预订、仪式布置、婚礼主持,至于邀请亲戚、流程规划,交给双方父母自由发挥,倒也颇为顺利,而且便宜。

▲我们自己做的订婚戒指

婚育态度

我们怎么变成了青年中的少数派?

早前的时候,我们俩都是准备丁克和晚婚的。但是时移世易,对人生大事的态度也悄然改变了。渐渐地,我们在某个时间之后,开始毫不避讳地讨论起了这方面的问题。

大概是在20年年初,长期居家办公让我们的“二人世界”时间骤然拉长,而我们每天都有睡前卧谈的习惯,很多深入交流都会在此时完成。比较固定的流程是分享今天的感悟感受和见闻,再互相夸奖一番。如果有一些胡思乱想或者严肃畅想,就在中间夹杂讨论了。这个习惯让我们总是能对彼此的状态保持比较敏锐的了解,而且保证了一个最低互动量,这一点对婚育这类人生大事的规划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长此以往下来,我们也养成了毫不避忌的讨论氛围,当然这一点也多亏了以前共读和实践“非暴力沟通”的经验。

基础打得扎实,聊投资也可以,聊结婚生娃干什么?还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的。

桃老师对此的感受是,作为90-95一代,又还刚毕业不久(都没满三年),对婚育有很大的心理距离是很正常的。尤其是所闻所见,从学生时代以来,往往是鸡飞狗跳的多,“从此以后”的少。加上婚育的经济门槛,没有心理负担是不正常的,天然向往是绝对少数的,缓慢转变倒是可能的多数。桃老师就是这样的。

因为一开始从事的是教培行业,社牛属性的桃本身就喜欢小朋友,又很受小朋友的喜欢。见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家长和孩子,对“同时成功的职业和婚姻”有了一个很直观的观察。更具体的推动力,则是她要好的同事兼闺蜜的婚育经验。“原来生孩子也是可以这么顺利甚至快乐的”,桃老师当初很受触动“而且宝宝那么可爱,带孩子也很快乐,一家子都很其乐融融。”

这种对社交媒体所呈现的婚育现象的身边统计学式的反例,往往更有说服力。其实在我看来,最主要的是让桃老师更加明确地看到了:实现令人满意的婚育生活的具体条件。并且让她感到,对自己来说,好像也没有那么难。

▲幸福是积累出来的

相爱扶持的伴侣、稳定的收入水平、健康的身体基础、和睦的家庭和婆媳关系...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

当她突然发觉自己对这些重大抉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跟我同步了她的感想。彼时我还在读研,刚听完既惊讶又倍感压力,“只要年收入XX万”“有房或者租房其实都行,稳定舒适最重要”“和父母合作交流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我们可以慢慢来”道理是那个道理,但是接受起来毕竟是另一回事。

说实话,我对结婚没有那么抵触,但结婚容易、生娃难。但不生娃的话,不结婚好像又没什么问题。最主要的是,当时我对结婚最大的心结还是:怎么保证双方的亲密关系和物质利益都不受损害呢?

下面是龙飞律师时间(bushi。

我直接就魂穿回了本科时期,各个社会学专业课上老师们对婚姻本质和婚姻实践的探讨。同时又恶补了一番婚姻法和经济知识,感谢万恶的大数据。我当然很清楚婚姻在法律上只是一种约束,现代文明中的婚姻和家庭也更像一种经济联合。但是理论归理论,生活归生活。和桃老师“试婚”这么久,情感上的亲密和生活上的依赖是实实在在的,也早已互相认定要长久陪伴下去。还有什么比婚姻更合适的“合作形式”呢?我知道理论中还有很多选择和形式,但还是那句话:理论归理论,生活归生活。

另一方面,我自己也遇到了很好的正面例子。我姐姐在去年9月间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因为在外工作,到春节间我才见到。那时小姑娘尚在襁褓,没有多少可爱加成,让我深受感触的是我姐姐的状态,姑且称之为“母性”吧,但是这种说法只是方便,很不确切,但她整个人的精神状况与此前非常不同。用桃老师的话说,就是能够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内驱力和情感能量,让我很惊讶。

我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个优哉游哉的性子,现在也还很慢热,我姐姐以前则比我更慢热,更不屑于“人情世故”,或者说“冷”比较恰当,作为老师自然很让学生们敬服。但有了孩子之后,似乎一下成了暖阳下的旷野,柔和又坚定。桃老师也总是开玩笑说,她遇到的职业女性中,也是有娃的更努力、更成功,甚至往往有多份收入(我知道有人想问爸爸们,爸爸们也更鸡血,但形式不同),不知道哪来的力气,让人肃然起敬。

灵魂拷问

结婚是一种投资吗?还是一种制度保障?

结婚,作为一种法律提供强制担保的契约,只能在经济方面做出硬性规制。用经济为抓手,把两个人链接起来,成为一个家。作为外在约束,它一管不了亲密关系,二管不了生活实践,只能保护“婚姻关系中经济上的弱者”。本质地讲,法理上的“婚姻”更像一种经济工具。没有丝毫道德维系作用。

但对人来说,是有道德维系和亲密关系保障的需求的。

靠婚姻法肯定是不行的,努力维系亲密关系倒是可行,但如今预期寿命不断拉长,你我很有可能一口气活到百岁之后,再亲密无间,总有力有不逮的时候。等到我们穿着尿布哆哆嗦嗦地趁着养老院课间活动的时候见面,再好的感情也早已没有质量可言了,更遑论保障。而且此后经年,不孩子气地说,会发生什么谁都不能打包票。有信心有理想是一回事,现实世界是另一回事。

同时,桃老师这边刚巧又遇到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保险经纪人,很容易遇到高净值的“孤家寡人”,这时候就会面对那些让人难堪的问题。买保险谁受益?财产谁继承?后事谁处理?手术谁签字?

亲戚再好也是亲戚,事到临头人心难测。何况婚育甚至恋爱都敬而远之的90-95后,能有关系这么近的亲戚?市场化运作?我佩服您远大且赤诚的理性主义情怀。

人生在世,义利为先。谈完利益,谈谈道义。

“世界这么苦,生孩子出来受苦”“既然未来不好说,不结婚不是什么问题都不会有?”“结婚有保障,然后呢?同床异梦很香吗?”

第一个问题,是我一直有的心结。尤其是我经历过个人非常难受的时期,这种情结非常深。但是生育这件事,纵然谈不上对孩子绝对公平,但也要考虑“我们自己控制圈”。也就是,婚姻和生育都有你我都人力不能及、不能改变和影响的事情,包括外部环境。但我们可以控制和间接控制/影响的也有很多项目,比如好好爱它、尽力给它最好的、多一些陪伴、多赚些钱...同样,后两个问题也是如此。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也没有绝对无私的选项。但作为成年人,做出选择就意味着负责。孟子曰:尽心而已。

▲还想一起看无数个日落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的脾气其实没什么共性,最大的共性只有一条,“既要又要还要”(笑。成年人,想全都要是人性,想要的都拿得住是童话,把能拿住的先拿住、拿住的好好珍惜,才是人生的日常。

婚育不是投资,不是保障,不是工具,更谈不上绝对公平。它只是一种选择,而且没那么可怕。我们想要,而且我们觉得可以,所以就去要。就这么简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