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适龄但未婚的青年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这些人他们有着还算不错的教育背景,一份能够自给自足的工作,偶尔在朋友圈晒晒和朋友的聚餐、旅行,生活看起来都还不错。他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心理或生理上的问题,但他们就是不结婚,尽管三姑六婆围追拦堵,父老乡亲的苦口婆心,他们自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骄傲地独立地过自己的日子。那么,为什么这些适龄青年如今都不想结婚了?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他们在人生大事上“敢于”做出这样有违传统的选择?
传统婚姻的意义
有人因为爱情,有人因为经济,有人因为长辈的苦口婆心,有人因为安全感,有人因为繁衍后代,有人因为阶级跨越。每个人结婚的原因都不一样,给出的答案也五花八门。在中国人既有的观念里,婚姻对于一个人的意义非常重大,是“终身大事”,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意味着人要离开他的原生家庭,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抚养孩子,孝敬老人。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中对中国式的婚姻作过很精辟的解读,他认为婚姻的意义在于生育、维持宗族的继替,保证社会功能的完整性。婚姻具有社会性,家庭的组合也是社会性的,结婚并不是人的原始本能的反应。
由此可见,婚姻不仅仅是为爱结婚那么简单的个人行为,而必然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行为。
首先,婚姻承担着繁衍后代的功能。结婚生子,养儿育女,养子防老……等等,不要觉得这些词汇听起来好像是多么传统多么封建,但不得不承认,人类能繁衍至今,靠的是婚姻制度来稳定男女双方,得以抚育下一代。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婚姻制度未出现之前,人类也照样能繁衍啊,更何况现在很多同居、非婚生子的,不照样可以实现繁衍的功能么。然而孩子的生育,需要有稳定的小团体给予持之以恒的支持,包括生活上的需要,培养TA获得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技能,等等,这些都需要依靠夫妇组成的全面且亲密的共同体来完成。
其次,由婚姻所缔造的家庭,承担着相应的社会功能。不得不说,家庭作为构成社会最基础的单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负着全责,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当一个人出了点什么事,经济上的或是健康上的,首先能倚靠的还是家庭的支持,家庭是分解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而婚姻便是构成家庭的开始。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将婚姻看得如此重要,因为进入婚姻,将意味着一个人有了依靠,将提高在世界上生存的安全性。
而这两大原因,就是我们反而父母辈不断催婚的根本理由,是他们焦虑的根本所在。
自我意识的觉醒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赋予婚姻的意义,如今还依然在起作用吗?曾经作为一个亲密的共同体来对抗生老病死的家庭,现在还需要吗?笔者始终认为,婚姻的传统意义仍然存在,人类需要繁衍,而且需要有这样的亲密共同体来面对未知的世界。只是婚姻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此了。
首先,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他们开始着重向内看自己。人们开始追问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婚姻是众多选项中的一个。在他们看来,婚姻的传统价值逐渐变成一种拖累自身的东西,繁琐的家务、孩子的养育、喋喋不休的争吵,不过是在消耗着自己人生本可以有的许多可能性。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做这种不划算的选择呢?婚姻适合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的。
其次,适龄而未婚的青年,他们普遍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较好的收入,具有一定的能力来保障自己和父母的人生,尚未有要与另一人结合来维持自己生活的必要,反而会因为进入婚姻,而造成开销的增长,生活质量的下降,大家懂得,现在的房价那么贵,小孩的教育也不便宜,这种亏本的生意,大家都不会去做。
然而,即便婚姻的传统意义在当下已经变得不值一提,但人们还是在渴望能拥有携手一生的人。只不过,这样的“在一起”更多的是基于三观相合、精神共鸣,有些人会把这些东西称之为“爱情”,而它的比重在当下的婚姻中越来越重要,没有爱情,谁忍受得了柴米油盐的琐碎,也只有爱情,能让彼此忍受婚姻随之而来的折磨。
因此,笔者认为,适龄青年不想结婚是个伪命题,只不过是他们还没有遇到可以为之牺牲自我的爱情罢了。为了实现繁衍和社会功能的婚姻,是这帮适龄青年无法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