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浩,小学四年级学生,胖嘟嘟的,带着一个蓝边眼镜,小模样长得,一眼望上去就很喜庆。
开学一周了,我的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来。想请假休息,又不忍心耽搁孩子们的功课。硬着头皮上班,怎奈声音实在不给力,只能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想办法了。
上课铃声响了。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
“这节课我想招募小主持人,临时客串一下老师,谁有信心担此重任?”
“我 !我!”孩子们热情高涨,教室里手臂如林。有几个心急的,怕我看不到他,索性站了起来。罗小浩站得最直,手举得最高。
“罗小浩!”
“到!”他飞快地用另一只手推了推眼镜框,弹簧似地从凳子上跳起来,仿佛只要他一作停顿,我就会反悔。
“今天的主持人就是你了!”
罗小浩大摇大摆走向讲台。脸上的表情似乎在说:你就瞧好吧!
我把课堂流程,给大家做了一下要求:
1、先看课本,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2、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由另一个学生解答。3、罗小浩负责补充。4、我负责总结完善。
当然,为了达到自己少说话的目的,我上课之前还是做了一些准备的 ,罗小浩点开课件,学生们边思考边解答,表达不准确的地方,先由罗小浩补充,再由我完善。
罗小浩站在讲台上,眼睛斜向上45度角看着天花板,他翻着课件,大声回答着大家的提问,同时手臂不停地上下挥舞着,想要把问题尽量解释精确完整,却因为知识储备不够,有时词不达意,无所适从。
那神情,仿佛是一个没有背熟台词的的演说家。
我坐在台下罗小浩的座位上,微笑地看着大家争论。遇到离题了或表达不严谨时才插一句嘴,让学生们的思路不至于跑得太远。
风筝飞得再高,也要用绳拉住不是。
此时的罗小浩就是我们的小罗老师,而我,则是那个虚心向学的小孟同学,当然,暗地里掌控课堂的主题内容,是不应该让学生察觉的。
我故意装做没有听明白,学生们急于解释清楚,小罗老师更是一本正经,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很满意。
有时候,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会回报你一个惊喜。
学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学生又做了几道除法竖式练习,有些累了。我趁机出了一个谜语:“学做生意,(打一数学名词)。”调节课堂后气氛,我提醒,答案与正学习的内容有关。
有人猜“四舍五入”的,有人猜“除法”的,有人猜“计算”的,可谓五花八门。一听就知道没有经过认真思考。
罗小浩对别人瞎蒙似的回答置若罔闻,他时而抬头,时而低头,眼神有些茫然,脑子却没闲着。突然他发现新大陆似地“腾”地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试商!一定是试商。商人是做生意的人。商,是生意,试商就是试着做生意啊!哈~哈~哈~我猜出来啦!
那表情,比中了百万大奖都生动。
我微笑着点点头,罗小浩得意地朝我挤挤眼。镜片后面那双眼睛满满地都是自豪。
“第二个谜语:“两只羊打架”,仍旧是猜一数学名词。”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说一句,他说一句,教室里又是一阵忙乱,却没有一个答案是靠谱的。
看起来这个谜语有点难。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相交的直线,提示说:“看到这两条相交的直线,你能想到什么?
罗小浩眨眨眼睛,想了一会,没有结果,又拿起笔在练习本上画了起来。
我在交点处标了一个表示角的符号,他眼睛一亮,追不及待地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不要再说了,我猜出来啦!”
我把手指放到嘴边,做了一个止语的动作。然后走到他面前,把耳朵伸过去。
“对~顶~角~”,罗小浩把把双手捧成个喇叭状,靠近在的我耳朵,悄悄地说。
我没有说话,竖起大拇指。罗小浩一脸坏笑,夸张地把嘴巴一闭,故作深沉起来。别人再说什么,他也不吱声了。
那装出来的严肃表情马上逗乐了我。周围的同学,看看我,又看看他,眼神里除了羡慕,还有疑惑。
他的同桌,扯扯他的衣角小声问:“答案是什么?告诉我呗。”
罗小浩更加夸张地闭了嘴,却从眼睛、鼻子、眉毛里都溢出笑来。
那天真的表情再次让我忍俊不禁。
孩子们的快乐很简单,只需要大人的一个微笑,孩子们的思维很独特,只需要稍稍借你一点力。
周五上午上完数学课,我发了两张数学报纸。作为他们周六周日的家庭作业。
下午我刚打开办公室门,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罗小浩就斜着身子,挤了进来。
“老师,我把数学报纸做完了。报纸上的小故事我也读完了,你能不能再给我一张?”
我眼睛睁得老大。做完了,一中午?不会吧?两张哎。
他从背后掏出自己的报纸,“啪”地一声拍到我办公桌,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理直气壮的得意样儿,好像在说,怎么样,不信?我现在就拿给你看。
我的师德尊严要紧,不能让学生把我唬住。我拿起报纸,认真地检查起来。
哼哼,真让我找出一个错误,一道填空题,他把数位填成了计数单位。
我检查得更加仔细,哈哈,还有一个填空,数算对了,却没有写上单位。
我板着脸,一脸严肃:“速度快,值得提倡,全做对,更应该发扬!罗小浩同学,你看,这,还有这......"
他一把抓过报纸,只扫了一遍,马上就不好意思了,嘿嘿一笑,拿出笔,刷刷两下,全改对了。
聪明的孩子,为速度,常常忽略细节,适时地挑挑刺儿,会使他更注重过程。
星期一,罗小浩拿着他的数学日记本找到我。
“老师,你这个评语写得不合实际,我不同意。”
我一惊,批语出状况了?难不成,我误解他意思了?按理说,不应该啊。
我拿过他的日记本一看,他的日记大意是周六,他和爸妈打车去西山游玩,去时车费180,回时车费200。加上景区门票,和中午吃饭,一天一共花了695元。
我的批语是:文字叙述有条有理,可为什么不坐公交去呢?
我的想法是,无论算经济账,还是算时间账,坐出租车出行,都不是一个最佳方案。
这批语好像也没错啊。
老师,为什么一定要算经济账?我和爸爸妈妈坐出租车,多省心啊,这样玩起来才开心啊。
我语塞。大人们总是被这样那样的值或者不值束傅住了手脚,禁锢了生活,而孩子们从来不考虑成本,只想结果,简单快乐就好。
坐出租出游,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真的无所谓对错。
我拿起笔,在批语后面加了一句:只要你觉得合适,那就是最好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阿果散文
我在那里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