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奇葩说》的节目里,经常听到辩手邱晨谈到“丧”这个词,坦言自己是一个“丧人”,甚至“连辩论都不想当面打”。
出于好奇,我对“丧”做了一系列的调研,也学习了邱晨团队做的《小学问》里面关于“丧”的专题。之后我发觉,“丧”确实是整个时代的病症,“丧文化”也早已经渗透在我的日常生活里,值得写一篇文章来谈一谈我对“丧”的一些感受。
丧文化的兴起
首先,“丧文化”的起源,大约是2016年的“葛优躺”,画面中的葛优瘫软在沙发上,一脸生无可恋,这个形象立刻爆红网络,“葛优躺”也成为了网络热词。
除此之外,还有悲伤蛙,马男波杰克,《感觉身体被掏空》等网络神曲,这些都是丧文化的典型代表了,在一时间几乎横扫了整个互联网。
百度百科上对“丧文化”的词条解释是:
丧文化是指一些 90 后的年青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话,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麻木生存下去的行尸走肉。
多么丧心病狂的解释!但我在看完这段话的时候,真的是强烈的感同身受,原来我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丧X。作为一只每天加班到深夜,重复着低水平的勤奋,没有理想随波逐流的90后,上面这段话简直就是我的真实写照了。
丧文化的时代合理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开始厌恶鸡汤和成功学了,因为他们实在不讲逻辑,太多的“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比起鸡汤带给人的鼓励和安慰,另一种揭穿与说破的毒鸡汤更能让我感到心情舒畅,比如:
- 奋斗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奋斗真的很舒服。
- 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事是你搞不砸的。
- 虽然你单身,但你胖若两人。
- 如果你不试着去打拼,你怎么知道你没有才能呢?
今天是6月7日,恰好是高考的日子。记得高中的时候,我的座右铭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高考这种既定的考试框架下,确实你的努力很能看到成效。
然而,等到了大学,再到后来进入了社会,我就发现,耕耘不一定会带来与之相称的收获,相反有时候选择真的比努力重要。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不确定因素增多,个人分工也越来越细,我们在企业中,往往只是一个螺丝钉的角色,这时候,我们的努力和成就之间的关系,就不再那么直接,再加上房价和其他诸多的社会压力,年青一代对生活产生强烈的失控感。
这时候,毒鸡汤所代表的‘’丧文化”,把我们所面临的痛处一针见血的点破,让我们直面这惨淡的现实,内心的郁结之气得以释放,这就是“丧文化”流行的原因。
做一个优雅的丧X
丧也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我觉得一个丧X也能够活的很优雅。
首先,开始意识到“丧”的存在,是重建自我认知的标志。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一直在家长们既定的价值观下成长,考试,拿高分,进高中,进好大学,找好工作……然而随着我们长大,自然会发现很多事情似乎并不那么顺理成章,于是开始怀疑自己,开始陷入迷茫,进入一种“丧”的状态,进而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探索自己。
其次,幽默自黑的表达,是自己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虽然“丧文化”主张反鸡汤,但“丧文化”所代表的绝不是负能量,而是一种特殊的丧能量。以上面的“毒鸡汤”为例,通过一种戏谑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无奈,从而达到与世界和解,虽然世界再不如意,但我们也确实要放轻松啊。
最后,丧X是抵抗焦虑的特效药。
丧X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是把事情往坏了想,一方面可以更加认识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事情的结果往往会比预期来的要好,于是带给人激励,越来越有信心。就像考试完后,学霸总会说自己考得很差一样,这种降低心理预期的方式,能够帮助减缓压力,也可以抵抗信息时代的焦虑症。
总结一下,“丧”这个字也许太过露骨,还有些许不吉祥的味道,可能会让很多传统的中国人反感,但“丧”也确实可以很逗比,“丧X”们也可以活的很有趣,同时,合理的利用好自己的“丧能量”,这也是我们与世界和解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