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一次小当家活动的互动环节,我就问过我们的小伙伴一个问题:“当你的孩子被老师用手指头戳了脑袋,被老师吼他滚回座位去时,你会怎么办?”当时就有很多小伙伴跟我说,那能怎么办,忍呗,她是老师,你能拿她怎么办?
看到了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表现。什么叫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一想法内化,从而削弱一个人的掌控感。
我建议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跟孩子说“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要告诉他“我们来试试,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等等。
在我小的时候,我妈经常跟我说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我老师有时候也会跟我说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尽管我知道办法总是比总是比问题多,我也经常跟自己说没有关系,我们有第三选择,从白到黑之间还有灰色。但是我在处理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会不知不觉地进入“那是没有办法的事”。
前不久,我的一个学员情绪很不好,他在抱怨我们给他的点评不到位。我仔细看过他的作业,写得相当地不错。因为他是职场经理,他写的个案都是关于职场的,而我们很多助教没有他阅历深,知识也没有他丰富。
在很多时候一个低水平的读者看高水平的作品的时候,是很难发现对方问题所在的。那个时候我们就处在这种状态,当时我的心里就是这么想的:“我比他小,我没有他那么深的阅历,没有他那么知识,我没有办法去给到他想要的点评。”
而我这种想法刚好也被我的上司看到了,她一直在强调人要有富足心态。如果不会,我们可以去跟对方学习,想办法提升自己,而不是在那里一直认为我就是不会。其实也是我一直强调自己的,可是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我还是会不知不觉进入“那是没有办法的事”的这个模式里面去。
后来我经常深思熟虑,觉得我的专业需要提升,所以申请了暂停助教职务,静下心来学习。被人碾压真的很痛苦,但是只有被碾压才能成长。为了将来不被碾压,所以得快速提升自己。
习得性无助是由无望与无助相互推进形成的,然后形成了“绝循环”。千万不要把你的孩子推到无望与无助当中去,否则就成了上面的那个“我”。
在现实生活当中,当孩子在无助之际需要搀扶时,父母却用责备和更高要求让孩子感到无望;孩子的无望又坐实,并加深了孩子的无助。于是,无望与无助相互推进,互为证实,进入了“绝循环”。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我们的孩子在坏事件面前没有绝望之前,在他在困难的时刻找到了我们,让我们帮助他从“绝循环”中摆脱出来。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归因或应对生活事件的方式所决定的。永久性提升应对困境的能力,对于孩子的未来是头等重要。每个孩子必须培养将挫折变成机遇的能力。
所以我们得告诉孩子:我们有能力掌控生活和应对挑战。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效能,也就是说发挥作用是自己。有自我效能意识的人可以从失败中恢复回来,他们处理事情时考虑的是如何应对而不是担心哪里会出问题。
当然在面对山峰时,我们的态度和作为将很大程度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孩子面对人生时的态度和作为。攀登就是人生,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那么我们自己就要率先成为一个终生的攀登者,并把我们的抗挫能力传递给他们;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拥有成功人生之余,还是我们的好伙伴,那么我们必须与他们一起攀登,因为只有同行才能共同体味攀登征途上的高低险阻,才能在登顶时有机会为他们鼓掌喝彩。
加油,孩子是你的复印件,只有原件强大的时候,复印件才会跟着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