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三四)
周青原云:“不知谁把芙蓉摘,枝上分明见爪痕。”刘悔庵云:“镜影不知双髩白,书声宁识此翁衰?”余谓:“不知得妙。”王至淳云:“水边红影一灯过,知有人从堤上行。”杨子载云:“忽惊雨后青龙爪,知是苍松倒挂枝。”余谓:“知得妙。”乔慕韩云:“梦回枕上窗微白,知是天明是月明?”余谓:“似知非知得妙。”
周青原,清代人,工部侍郎。袁枚友。(资料缺)
刘悔庵,(资料缺)
髩,音bìn。古同“鬓”。
王至淳,字朴山。清道士,住江宁隐仙庵。工诗文,擅画梅。有《清凉山房诗概》。
杨垕(hòu),(1723年—1754年),字子载,号耻夫,江西南昌人。本天全六番招讨宣慰使孙,雍正初,改土归流,安置江西,遂为南昌人。清世宗雍正初至高宗乾隆中之间在世,享年三十二岁。六岁解吟咏,九岁以诗名,与汪轫相伯仲,时称“两才子。”又与蒋士铨、汪轫、赵由仪有“四子”之目。乾隆十八年(1753年)拔贡生。垕诗清超深浑,自成一家;新乐府诸作,尤独出冠时。所著有《耻夫诗钞》,《清史列传》行于世。
乔亿,(1702-1788年),字慕韩,号剑溪,江苏宝应人,乔崇修之子。国子监生。屡试不第,弃举业,专肆力于诗,与沈德潜友善。近体在王孟、钱刘间,古体直追汉魏。客游山西,主讲猗氏书院、郇(音xún ,周朝国名,在今山西临猗西)阳书院。著有《小独秀斋诗》、《窥园吟稿》、《三晋游草》、《夕秀轩遗草》、《惜余存稿》、《剑溪编》、《说诗编》、《杜诗义法》、《诗朦记》、《艺林杂录》等传世。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不知得妙!知得妙!似知非知得妙!袁枚用三个“妙”字道出了诗文创作的又一秘诀,即诗人的主观意识状态在诗文中表达中的“藏”与“露”,并没有确定的孰优孰劣之分。藏?还是不藏?露?还是不露?一切均以诗文本身的总体构思安排及巧妙有趣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