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师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指导者
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人物——教师,在学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表现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行为规范和培养社会道德等,因此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是规范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学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品质、对学生的态度等因素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一,教师要有悦纳的心。要悦纳每一个学生,在观念和行为上切实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能够尊重和接纳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见,帮助他们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并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适应。
第二,教师要耐心地期待每一个学生。多肯定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如合作与分享行为,倾听与沟通等。尽量公平对待,关注全体学生。
第三,教师要树立好的榜样。榜样可以是教师自身,也可以是学生个体。榜样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现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注意它的直接影响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这样做的积极影响。
第四,教师要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评价要注重方式方法,对事不对人,要客观。多鼓励,少批评。要多创设实践锻炼的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在关键时刻提供相应的建议与方法,增加其应对困难的信心,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克服自卑,有效地调节自身的心态与行为,让自身的心理更为成熟,努力朝健康的社会人方向发展。
二、 班级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阵地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一种“社会体系”,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场所,班级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班级的资源,以班级文化,班级规范等为载体,更好地把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首先,要规范班级的管理目标和组织结构。良好的班级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良好的班级组织建设和常规化的管理。班级目标的制定要从班级成员自身发展水平出发,以国家的教育目标为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需求结合,形成班集体的共同目标。班级规章制度要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组织结构的建设要注意解决组织结构中的角色问题,避免角色冲突、角色不明等社会性问题,要建立班级民主管理体系。
其次,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文化是塑造人的媒体,班级文化受时代的文化影响,体现着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缩影,建设班级文化要注意引导,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有创新。例如班级开展有主题、有设计的、具有专题性的班级系列活动。
第三,要建立和谐温暖的班级。班级具有凝聚力,学生个体则容易产生向心力,容易调整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的规范。温暖的班级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链,学生个体就能够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发展,学习群体的对人热情、主动帮助别人等积极的人际交往行为。
三、 课堂教学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主要渠道,课堂环境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这是因为 “课堂作为一个‘小社会’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与小组;特殊的社会角色——作为权威的教师与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和个性的学生;特殊的社会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际交往;特定的社会规范——课堂规章制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这个“小社会”中发生的各种互动,有竞争、合作、对抗、沟通等,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体验着尊重、理解、竞争、互助、合作、共贏等带来的感受,经历着模拟社会的过程,逐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所以,课堂环境的好坏制约着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重视教学内容的拓展性。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除了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要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还要有法律基础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帮助高中生认识社会、认识现实、认识自己。让高中生认识和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培养他的心理、情绪调控能力,开发心理潜能,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社会化。
第二,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交往、互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主动地去感受、体验、理解和领悟,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选择、判断和行动。课堂教学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合作等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这主要强调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
第三,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在加强对学生进行第一课堂教育的同时,还要采用其他新途径、新形式拓展教育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锻炼机会。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差异,鼓励其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为学生提供适应不同兴趣、爱好、才能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