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虹东:评“面点王杯读书楹联大奖赛”一等奖作品
楹联,又叫对联、对仗、对子、对偶。是除了我国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之外的“第五大文体”(张一璠先生语)。他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或相近、相对或相反。平声是阴平与阳平,轻声也是平声,仄声是上声与去声。
我们来看看2010年11月11日刊登在《深圳晚报》A8版的“面点王杯读书楹联大奖赛”一等奖的三副作品。窃以为第三副深圳刘建多的“裁书镶日月;泼墨润春秋”问题最少。其他指标都无可挑剔,只是上联的“裁”(阳平声)字与下联的“泼”(阴平声)字均为平声,未能对稳。起字就犯拗已成败笔。如把“裁”字换为“捧”(上声)字,就完美无缺了。
问题最大的是扬州卜用可的第一副对联。上联的“书”(阴平声)“心”(阴平声)“千”(阴平声)与下联的“文”(阳平声)“春”(阴平声)“一”(阴平声)都是平声,不能相对。这乃败笔一也。上联的“阔”“明”都是形容词,与下联的“风”“日”这两个名词如何相对?这乃败笔二也。上联的“愚”是形容词与下联的“我”这个代词怎么对?如果把“愚”当成自谦的词来看,与下联的“我”正好是同义词,也当“我”字讲,也不妥。这乃败笔三也。如此败笔的楹联居然取得头筹,令人费解。如把下联的“文”字改为“典”(上声)字,把“春之风冬之日”改为“夏之怡(阳平声)冬之暖(上声)”,与上联的“阔”“明”就对稳了。
问题更大的是大同常春的第二副对联。上下联中间多处平仄不能相对,拗得太离谱了,算个宽对都有点将就。因为涉及历史名词,改都不好改。上下联还有相同的字出现,如“三”“八”“百”“千”等数词,实属违背了楹联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但这三副对联,都遵循了上下联末字必须平仄相对的底线原则。第三联算是宽对,根本不能评一等奖。第一联和第二联只能看成是短小的骈文罢了,如评上奖就有辱对联这国粹了。还要试问:评委懂不懂对联啊?
附一:改动后的第三联与第一联。
3、广东深圳刘建多:
捧书镶日月;
泼墨润春秋。
1、江苏扬州卜用可:
书可医愚,使心更阔眼更明,胜千载灵丹妙药;
典能悦我,若夏之怡冬之暖,乃一生益友良师。
附二:山西大同常春原联。
翰墨流芳,缥缃簇锦。魂系三坟五典,情牵八索九丘,灿灿兮!泱泱古国千秋史。瞻夏鼎,品商觚,鉴周彝,观赵璧,镌秦篆,诵楚辞,赋汉章,摹魏体,临晋帖,咏唐诗,阅宋词,歌元曲,研明剧,赏清联。百子千文,书不醉人人自醉;
丹青焕彩,绢纸盈辉。心驰五岳三山,梦绕九州八水。煌煌尔!莽莽神州百卷图。行恒宗,坐泰岱,立华顶,卧嵩巅,飞衡峰,游蓬岛,寻方丈,访瀛洲,赞滇池,夸洪泽,惊壶瀑,叹黄河,颂长江,讴渤海。千湖百岭,画真迷我我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