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PD的家长都很熟悉简.尼尔森的那个反问:“我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这样一个荒谬的主意,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们感觉更糟!?” 事实是:孩子感觉好,才会做得好。你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试想一下你被骂得个狗血淋头,会在心里这样想吗?:“你这样对我都是为我好啊!我真心感谢你,下次我一定要做得更好!”,不会吧?体会到自己被爱的感觉很棒,而拥抱(身体接触)其实就是一种表达爱的语言。爱的五种表达方式(肯定的语言,服务的行动,接受礼物,高质量的陪伴,身体接触)可以参见http://www.5lovelanguages.com/。今天我们重点说说拥抱。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会忍不住稀罕孩子,搂他、抱他、亲吻他。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这样的身体接触慢慢少了下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拥抱孩子的感觉也发渐渐地发生了变化。从小Baby时候稀罕、爱怜的拥抱,到少年时代鼓励、支持、安慰的拥抱,亲子之间的爱和连接就在这短短的身体接触中流淌着。有妈妈担心自己和儿子之间太“黏糊”了是不是不好,其实大可不必。一位亲戚家的大男孩儿去年上了大学,逐渐开始独立、“叛逆”起来。我观察到他和妈妈之间戏谑、调侃的对话所传达出来的亲密的感觉,直觉上推测这个男孩儿不是“不靠谱”的“叛逆”。果不其然经过更多的了解,孩子其实非常“靠谱”,所谓的“叛逆”只不过是这个年龄孩子正常的独立意识使然。
我家里日常的一幕经常是这样的:叫孩子起床的时候,我会忍不住过去跟小宝又搂又亲地腻歪,孩子咯咯地笑着抗议,之后心满意足地起来;大儿的个头已经快赶上我了,但是碰到委屈,高兴的事情、或者几天未见的时候,他还是喜欢被我拥在怀里的短暂时间。我想,孩子的个头很快就要超过我了,到时候,就是他拥抱我了哈!
带导家长课介绍到拥抱的时候,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已经很大了,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缺乏身体接触,现在要和孩子拥抱,自己和孩子感觉都很别扭。听起来,真的很遗憾。记得之前也读过一篇文章谈论的是中国的父亲与儿子之间,因为许多父亲秉持了“严父”的观念,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错过了与儿子彼此“亲密连接”的机会,等到儿子成年之后,老父亲想与孩子“亲密”一下的身体接触,也让成年后的儿子无法接受。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趁孩子还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多抱抱他吧!
另外,拥抱的一个出其不意的用法是在孩子发脾气或者与家长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爸爸需要一个拥抱Mommy/Daddy Need a Hug!”。说着我就站在原地,张开双手等着他。这样的场景在我家也经常发生。经常是:前一秒种我们还在彼此追逐,眼看冲突就要升级;这时候我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注意,不是我想要一个拥抱,Not I Want a Hug,而是我需要一个拥抱I NEED a Hug)。当然,接下来,孩子是过来抱我(孩子的身体软下来,冲突化解);还是愣了一下之后,不知所措,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借此中断了孩子发脾气、或者我们之间冲突的过程,同时表达了我们感觉不好,需要孩子来拥抱我们的诉求,孩子也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给妈妈一个拥抱,妈妈感觉会更好)。如果孩子一直在气头上,拒绝过来拥抱你的话,这时候家长可以说:“我需要一个拥抱,你准备好来就来找我”,然后就走开。
前几天小宝和大儿之间发生冲突,小宝又是各种胡闹。我有一点没绷住,小宝对我说了句什么狠话之后,我们之间的对话:
妈妈:妈妈是最爱你的人,你踢了妈妈,妈妈多伤心啊!
小宝(委屈得快要哭了):可是你刚才不爱我了啊!
我当时脑子里一下子闪过: “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追求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句话。他刚才的各种胡闹,其实是在说:我受委屈了,我难过,你们怎么都不关心一下我啊!接下来,我很自然地将小宝拥在怀里,听他絮叨刚才和哥哥的冲突和委屈。
当然,和所有的PD工具一样的是,我们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音调,以及我们的身体语言。将这些所谓的“工具”化为自己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生活就“自然”地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