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体制内工作人员,我热爱我的工作。这是一份外人看来收入稳定且还算体面的工作,不过我更看重的,是这个平台能够帮助我很好地成长。
最近遇到很多情况,让我对职场工作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思考。
01 越职业化,就越能控制情绪
以前我以为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不出问题,就是有职业精神,从来没有想过把情绪控制和职业化联系起来。不过最近吃过一次亏,搞得自己很难受。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经常要跟各个部门协调很多事情。有一次跟一名职工协调问题,他是那种凡事能推则推,能不担当就不担当的类型。说老实话,我内心比较讨厌这样的工作态度和方式, 但没办法不得不跟他沟通解决问题。
言谈中,我被他的态度激怒,用犀利的言辞反击对方,那一刻只想着戳穿对方, 战胜对方。结果双方情绪失控,不欢而散,问题没解决, 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最后只能让我的领导亲自出马。
虽然事后领导始终站在我这一方 ,但我还是感觉很羞愧。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个人的情绪不自觉地带到工作中,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其实是不够职业化的表现。
职业化,是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工作是为了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这里面最不需要的就是个人情绪,而是选择恰当的态度去处理工作关系。
02 组织文化就是让关键岗位的人放心去做事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组织,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发展,就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可什么是组织文化?什么事情一沾上“文化”两个字,就变得很玄妙,很神奇。
其实,关于组织文化,用大白话来讲就一句话:谁在组织里是“特权阶级”。单位或公司从来都不是一个讲平等地方,总有些人员要比其他人员更重要一些,总有些业务要比其他业务更重要一些。所以,什么文化占主导,关键看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怎么决定:
1.钱怎么分?
2.事怎么做?
一个组织,一定有行业的定位和核心业务,而这些核心岗位的关键人才,就要拿更高的薪水,拥有更多的“特权”,这是基础。
比如,一个学校,如果真的是教育文化占优,那么老师要拿更高的薪水,特别是重点课程的老师;一个研发公司,要工程师文化占优,那么工程师就要有更高的薪水和特权。
所谓“基础”就是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动摇组织文化根基。如果一个组织,关键核心岗位人员待遇还没有一个管理人员待遇高,或者他们根本没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工作,而必须按上司的要求来做,那么这个组织就只有官僚文化,在墙上贴再多文化的口号也没有毛用。
因为人人都清楚,无论你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实际执行上都是按照官阶来,专业从来没有被尊重。只有服从和执行的企业,奢谈什么企业文化呢?
03 职场中没有所谓的稳定
去年国家公职人员招录岗位9657个,招录1万4千多人,而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却高达127万多人,有的岗位竞争比甚至超过4000:1。由此可见“报考国家公务员,端上一碗铁饭碗”依然大有市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追求稳定。
传统意义上来说,体制内的工作,变动比较小,工资收入比较稳定,只要认真工作,跟领导和同事处好关系,退休前混到一个小干部的岗位,拿一份退休工资还是不错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体制很安逸,对于想提升能力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安逸会让他们放下斗志,渐渐安于现状。因此,体制内有很多老员工,混日子等退休,结婚生子抽空溜回家带孩子,闲下来的时候跟同事聊着别人的八卦,扯着自己家长里短的闲淡。
因此,最近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继续这种一眼看到头的日子,选择离开体制,去创业,去做自媒体。当然其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也有混得不怎么样的情况。
我的结论是,职场中没有所谓的稳定,体制内与体制外都只是职场的一种选择,能决定一个人职场发展好坏的根本因素在于他自身有多大的能力和想法。
你可以选择在职场中随遇而安,但请你在为自己的碌碌无为埋单的时候不要抱怨;你可以选择激情与风险并存的职场生活,但请你不要拿着高收益的同时又羡慕那份所谓的稳定。
职场上,能力培养才是最大的关键。
这个时代,压根不是生不逢时的时代。有能力的人只要愿意开动脑筋,就一定可以找到能力转化成个人价值的途径。
总之,职场之中有很多现象需要认知,有很多技能需要打磨,职场之外也有别样的蓝天。
最怕你此生碌碌无为,还欺骗自己平凡可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