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里堆放着已经有1年没想起或者用过的东西,决断地处理它们吧!来尝试转换一个方式处理纸质文件和纪念品。
虽然资料的电子化在日益发展,但是日常生活中纸质资料仍然不可或缺。比如家庭订阅的报刊杂志,收到的邀请函、广告单、电费账单、家电的说明书和保修单等。在公司,会议资料、项目资料、名片等纸质资料也在持续增加。
通常大家使用专门的架子或者档案对资料进行保管。我曾借助的工具是透明文件夹和可以对折的厚纸夹(将文件夹在其中)。当时还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我也曾经为此暗暗得意。
但是,从根本上讲,我们为什么要那么仔细地保管这些资料呢?大多数人可能回答:“因为将来可能会用到啊!”------合情合理的回答。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一直以来我们仔细保管的这些资料,又有多少是能再用上的呢?
不排除一些例外,比如合同资料还是要仔细保管的,但是大部分资料保存一年就可以处理掉了。确实有一些保存数年的资料还能用得上,更多的则是没有什么保存价值的。花费人力物力去保存那些资料,无形中增加了各项成本。
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的桌面上或者抽屉里存放大量的资料,退一步说,假如这些资料的重要性真的很大的话,也应该保存在专门的地方,而不是放在个人手里。
正确的做法是将资料放在公共文件柜里,即使你不在,别人也可以管理那些资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公司难免发生人事调动,假如以后除自己以外的人找不到那些资料,资料也就失去了保存的意义。
例如,某个有自己参加项目的资料需要长期保存,那么就需要一个项目组成员能共享的保存方式。这样可以避免本人不在时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实际上,保存新资料的时候,将其他资料也一并过一遍,确定一个量。
培养解决烦恼的能力
我们常常询问别人“该怎么办才好”,却很少询问自己“想要怎么做”。这可能是一种思维的惯性。
想他人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却不自己思考问题的根源。我想怎么做,我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对于这些问题从不自己思考探索,甚至未曾意识到这些问题被自己回避。然后又慌张地向他人寻求解答,六神无主,总想着“别人会怎样为我解决问题”。在碰到能够完美解答自己问题的人之前,一直陷入烦恼的旋涡中不能自拔。
拥有“烦恼的能力”,也就意味着拥有“思索的能力”。“断舍离”就是从物品的舍取着手,针对自我训练这一能力。通过反复训练,便能明确自己烦恼的根源,只要明白了根源,那么让自己烦恼的“巨大怪兽”也会变成“可爱的小兔子”。
当你思考对自己而言某件物品是否必要的时候,思考的探测器就得到了磨练。此外,当你思考对自己而言某件物品带来的快乐还是不快乐的时候,感觉的探测器就得到了磨练。
自我认知是生命中原本就具备的智慧。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变得迟钝不堪,实在是一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