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时有个写作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至少要固定半小时专门写作,还说长此以往,能成为作家。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这不是开玩笑吗?作家是一个需要创意写作的职业,哪里有那么容易实现。
有个调皮的女孩说:我可做不到每天半小时写作,只能做到一日三餐。
听她这样一说,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我从未想过成为作家,但老师的话我认真去做,从那时起开始写作。我当时是写日记,就是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自己的心情。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热衷于搜罗各种好看的日记本和笔,工具顺手了,就更愿意坐下来写。
有时候开心了还会随手在页面边缘的位置画幅简笔画。
后来我越来越忙,终于不再记日记了,这一晃就是很多年过去了。有一次我收拾自己的书柜,惊讶地发现原来我曾经写过那么多的心事。
那天下午我坐在沙发上,读着自己曾经写过的文字,往事历历在目,像电影般回放,我看着自己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成为人妻人母。
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句子: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头顶这轮太阳,看岁月流转,看沧海桑田。
后来我又开始写文章记录我的生活,我的感受,还分享在朋友的公众号。
我有个超级好友,每次都笑我:别写了,那么努力认真,也没什么阅读量,又没有收入有意思吗?
我答:有些人写作只为了记录,有没有人看,是不是赚钱根本不重要。
因为不用考虑那么多附加的要求,才能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有时候还有些没有理由的傲骄。
我关注过一些新媒体写作课,想看看别的作者怎样写文章,一圈看下来大都是写作的技巧与套路。
这是市场需求,无可厚非,但这不是写作的全部,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商业写作。是商业,不是商务。
我个人比较反感消费别人的写作者,名人的死亡,结婚,离婚,都被一些写作者拿来漫无天际地随意解读。
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出当事人看到时怒不可遏的样子,可是写作者们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OK,估计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当然这种存在也有其合理性。在光怪陆离又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又有多少人愿意独立思考,或者只是愿意思考。
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都与作家无关,“作家”在我们的心里依然是个神圣的名词。
真正的作家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有底线,有操守。
当年写作课上哈哈大笑的人大都从事了和专业相关性较小的工作,而那个课堂上嚷嚷着不能写作的女孩,却成了一名记者,整天不是在采访写作,就是在采访写作的路上。
后来读了美国作家Dorothea Brande的书《成为作家》,才明白其实每个写作者都是作家。是年少时我们见识少,被自己的思维限定了。
就这样慢慢写,作为爱好就很好,至少在黑暗中,不用只是害怕,还可以想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