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昝玉姬
【打卡始于】2023年8月28日
【日精进打卡第205天】2024年10月13日
【今日读书】
【书名】《中国国家地理——长江》
【用时】60分钟
今日继续阅读两个长江话题,240页至265页。
今天读到圩垸围田这一部分内容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可以把整个这部分阅读内容拿到课堂上老师带领下师生共同阅读,显然这是真实情境,比起课堂上碎片化讲解效果应该会好得多。当然这样的阅读是要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开展的,比如在一轮复习时可以尝试。
农业区位:
在粮食生产的农业社会,在人多地少的特殊条件下,长江中下游的河湖滩地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围垦的重要目标。圩垸就是自古以来围湖造田的产物,围湖造田增加的耕地,大部分土壤质量都不错,粮食产量也高,为我国实现粮食自给做出了贡献。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圩垸内外呈现出景观的规律性。外部是人工修筑的防洪大堤,大堤顶部通常也作为公路使用,且海拔高程往往比围院内部高出十余米。从外到内,海拔高度逐渐降低,依次呈现旱地、水田、鱼塘景观。为了方便灌溉和排水,通常会有多条沟渠贯通,整个圩垸并通过在圩垸大堤上修筑的水闸与外部的江湖连接。圩垸内居民点的分布,除了满足生产的方便,更重要的是考虑防洪的需要。因此,村庄通常修建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甚至就紧挨着防洪大堤修建。
自然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圩垸的扩张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于农业生产,但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尤其是明清时期,圩垸的无序发展导致江河泄洪能力缩减,湖泊洪水调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愈演愈烈,因此,在1984年,我国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就不再鼓励江湖滩地的围垦了。
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
圩垸是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技术并具有重要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功能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创造发展出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和景观,它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又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然环境与地名:
据统计,“圩”作为我国地名的一个重要通名,在江苏,安徽两省的数量分别占为通名总数的41%和38%。江苏有27个乡镇级地名红花妈妈:
据统计,为作为我国地名的一个重要通名,在江苏,安徽两省的数量分别占为通名总数的41%和38%。江苏有27个乡镇级地名代红花妈妈:
据统计,为作为我国地名的一个重要通名,在江苏,安徽两省的数量分别占为通名总数的41%和38%。江苏有27个乡镇级地名带“圩”,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而苏南代“圩”的地名主要是村庄级,在民国初年的安徽省芜湖地区,也有众多地名带有“圩”,圩田因此被誉为芜湖水乡文化的标识。
溯长江而上,到了湖南、湖北就是垸田的天下了。在这些地方,“垸”是指湖泊地带挡水的堤围,也叫“垸子”“圩子”,与江淮地区多有为的地名一样,湖南、湖北也有许多地方因垸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