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1980年的电影《闪灵》,让我想到的却是现在到处充斥的焦虑。
强大的阵容,原书作者是著名的悬疑大师斯蒂芬金而改变成电影的,也是非常擅长悬疑题材的斯坦利库布里克
闪灵,是一种能力,可以看到过去发生的事情,这事情是你没经历过的,同时,也能看到未来发生的事情。
影片引入了闪灵这一概念,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恐怖感,更重要的是,让电影情节更具逻辑性。
电影开始,是男主人公去一家酒店应聘工作,这家酒店因成本问题,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会关门,这期间酒店需有人看管。最终男主人公获得了这份工作,带领老婆孩子住进酒店。
据酒店老板讲,以前曾经有过看门人,带领老婆和一对双胞胎女儿在这里,后来砍死了老婆孩子,自己也饮弹自尽。
这一交代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伏笔。当然,聪明的观众会脑补未来的情节。
然后影片用简单两个场景对男主人公进行了刻画。
影片开始交代了小男孩曾经被醉酒的父亲“误伤”了胳膊,这个误伤之所以是带引号的,跟后面的剧情有关。据孩子妈妈讲,父亲出于悔过,戒了酒。
在去酒店的路上,一家三口的对话意味深长。
孩子说饿了。
父亲说:你该吃早餐的。潜台词就是,你没吃早餐,活该你饿了。
母亲的回答是:到酒店就有吃的了。
两个人,说话的角度完全不同。导演通过这些细微的台词,构建男主人公的性格框架。
这是一个豪华酒店,教育孩子的时候,把孩子胳膊搞脱臼;
吃饭问题上的冷淡。为未来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斯蒂芬金是个悬疑大师,自然掌握这样的题材轻车熟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恐怖的氛围,而电影的导演库布里克也特别擅长掌握悬疑片。两位大师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精彩的电影世界。
影片用大空间来表现人的孤独感。写作这种活动,特别需要安静的环境,而安静有时候也会成为借口。著名投资人,作家吴军先生自己说,他在写作的时候,绝对不能有人干扰。在《闪灵》中,男主人公也是作家,自然也有写作时候不希望别人干扰的习惯。但是,片中由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过于安静,则物极必反,导致了作者情绪失控,反而写不出任何东西,他用打字机打了厚厚一摞稿纸,而内容只是两句话:杰克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变成呆瓜。
而家庭这种地方,就那么几个人,总要发生一些关系。我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也经常遇到老婆干扰的情况,也非常烦躁。后来找出解决之道,如果一定在家工作,那就要在全家人都没起床之前,和全家人睡觉之后,如果一定要在其他时间,可以考虑离开家更好些。
当心中的焦虑无处释放的时候,往往非常容易找身边的人发泄。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景。只不过这部电影中的情节,发展的比较极端,到了杀人的地步。
很多家庭的矛盾,虽然可能没有激化到杀人的程度,但是也跟杀人差不多。从互相讥讽开始,到后来的恶语相加,最后到拳打脚踢,这种情况,不是发生在很多家庭么?甚至失手杀人的情况,也并非没有。只不过电影,把这种焦虑产生的矛盾极端化,通过戏剧化的冲突,来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
对于人类的暴力天性,其实也毋庸讳言。当年纳粹屠杀犹太人,日本的南京大屠杀,都反映了人类天性中的暴力一面,这种暴力,在适当的环境中,这种天性就会被诱发出来。著名的路西法效应,就是通过实验证明了这样现象。
这部电影,把故事的背景,放到了一个豪华的宾馆,各种精美的食物,巨大的空间。尽管有着这么好的条件环境,仍然无法阻止人们因焦虑而变的狂躁,最后杀人。这一点令人深思。
反观当代人们焦虑的核心,其实都是因为钱。现在很少听说有人饿死,因此并不是吃不上穿不上,而是为那些实际上毫无用处的贪婪跟欲望而焦虑,贪婪的升级,导致为比较而焦虑,并乐此不疲。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摄影手法,通过跟角色的相同视角,构建那种现场感,代入感,让观众进入片中不能自拔。
尽管这部电影拍摄于80年代,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闪灵》想要告诉我们的不是闪灵这种灵异现象,而是人类本身具有的天性-焦虑感。本来适当的焦虑是一种对努力有意的性格,过度焦虑,则会发生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