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清明的诗歌很多,惟喜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不单单指清明节那一天,清明前后几天都可以称作清明时节。
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快到清明的时候总是多风多雨呢?自古以来就是,杜牧描写的清明就不用说了,纷纷飘下的雨丝已经飘飞了千年,湿润了我们的衣襟、发梢,打湿了路面,飞到了行人的魂魄里。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韦庄《长安清明》里描绘的清明也是在雨中,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呢!长安城外的芳草更加青葱,对故人的思念也更加浓密了。
还有高启的“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他描写的是一幅远望的清明时景图,清明寒食节,正是祭拜先人寄托哀思之时。
早春,梨花在春雨中开放,青草茵茵的山坡上,几缕青烟飞上天空,那是祭祀者与先人的隔空对话,通过袅袅的青烟送上生者的思念。
其实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节日,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介子推的,就像我们端午节时怀念屈原一样。两个节日距离很近,所以就并在一起了。
也可能是清明节有别于其他的节日,风雨中更能渲染出悲伤的气氛,更能表现人哀痛的心情。所以千百年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暗淡色彩的清明文化,借助风雨寄托后世的哀思。
2
当然,清明时也有晴好的天气,比如今天,艳阳高照。友人回乡下上坟,在车上也不忘雅兴,赋诗一首微信给我发了过来。
《清明》“祭亲不畏行路艰,塚前三叩表千言。往事和泪随烟绕,归途犹念隔世安”。
我回她一首“清明雨纷纷,行人泪满襟。醉饮杏花酒,做鬼也精神”。
她说上完坟,就去爬山,去挖一些山野菜,和哥哥姐姐一起,说这话时透着一种暖暖的依赖。
回到乡下老屋,熟悉的土炕,还留有妈妈的味道,熟悉的院子,好像还闪着妈妈的身影。田园的菜架,翻过的土壤,还是妈妈在时的模样。那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却怎么也抓不到。
在妈妈的老屋,和哥姐在一起,好像还和小时候一样,不管走得多远,家里都有妈妈,在等你回来吃饭。
回到山里,是全身心的释放。平日里的忧烦浮躁都飘走了,走进自然,融入自然,回到生命的本初才是最终极的快乐。
3
再回到千年前的杜牧,祭祀只是清明节的一部分,清明更重在是一个节日,平日里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返乡——扫墓、饮酒、折柳、放风筝等,也要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现世生活的热爱。
杜牧祭祀完毕后,也在找饭店想喝口小酒,路遇牧童,走进远处的杏花村。
杏花村里杏花开,杏花飘香引客来。宾客齐聚花树下,后人饮酒前人栽。
饮酒是宣泄情感最好的一种方式,高兴了可以饮酒助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郁闷也可以借酒浇愁啊,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古今皆如是,酒是平衡情绪的良物。
我们也是啊,春节已经过去二个多月了,正好借这个机会家人再团聚一下。家人的团聚怎样都不嫌多,能够喝到杏花酒更好,喝不到别的酒也凑合,一醉方休,一醉方休,一醉方休。
天堂里的的亲人也愿意看到后人团结凝聚、一片祥和的样子,看到如此温馨的画面,也会含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