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国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于是对赵国首都邯郸进行了围攻,自此拉开了长达三年的“邯郸之围”,也称“邯郸保卫战”。
这场战争,秦国投入军队30万,赵国则把邯郸及周边所有能战之民组织起来,投入战斗人员25万,但大多是老弱病残。战争开始后很快进入拉锯战,秦国攻不进去,赵国守得也吃力。
为此,寻求救援,则成了赵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由于魏国离赵国都城邯郸最近,赵国首先向魏国求援,单求援的方式是什么呢?仅仅是写了几封求救信给魏国,请看下文: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於魏。《史记 · 魏公子列传》
没有想到吧!按常理,既然是向人家求救,总要一些诚意吧。比如,派出一个有分量的大臣或宗亲出使魏国,晓以大义,说服人家。另外,再许诺给魏国一定的利益,如割地等,这才是应该出现的桥段嘛。这样的桥段,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次出现吗?但赵国一没有派大臣去救援,也没有许诺魏国利益,这是很不符合常理的。
魏国收到赵国的求救信后,或许是对于唇亡齿寒的担忧,加之赵魏之间的亲戚关系和历史渊源,于是魏王便派了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去救援,秦但魏国在秦国的恐吓之下,并没有实际的救援行动: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鄴,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史记·魏公子列传》
无奈之下,赵国的平原君只好求救于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于是就有了后来信陵君救赵的故事,这个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热道、口耳相传。
信陵君可能被忽悠了,因为赵国很可能不需要他救
但是,我们在关注魏国救赵的同时,很多人却忽略了另外一个关键的事件,那就是在赵国向魏国写信求援的时候,还大费周章的派遣平原君赵胜亲自出使楚国,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楚国求援。请看下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
所谓远水难救近渴,赵国这种舍近求远的求援方式,是不是有点反常?
我觉得,这里至少存在三个问题:
其一,从赵国首都邯郸到楚国首都郢都相距千里,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又要途经魏国,一路十分麻烦,这样跑到千里之外的楚国去搬救兵,就算楚国同意救,到底来不来得及呢?
其二,对赵国这种更加重视楚国救援的方式,魏国会不会不爽呢?
其三,就算楚国同意救,魏国愿不愿意楚国的军队过境呢?你总要跟人家沟通一下嘛!否则,一旦魏国不同意楚国军队过境,那不是一切等于零吗?
所以,平原君最为妥当的方式是,在向楚国求援的途中,顺便去一趟大梁,亲自拜见魏王,当面向魏国提出求援,以表达赵国求援的诚意。同时,请求魏国同意楚国的救援部队过境救赵。这样的话,既不耽误救援的时间,还提高了整体作战的效率,岂非两全其美。
平原君赵胜
可这么简单的道理,平时这么聪明的平原君就是没有想到。这样反常的行为,我们就不得不对赵国求援楚国的目的多一个心眼了。
我推测,赵国这种反常行为,不会是没有道理的,即使平原君这么愚蠢,我也不相信赵国上下都会这么愚蠢。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国真的需要救援吗?要知道,秦国虽然赢得了长平之战的最终胜利,但实际上是惨胜,继续围攻邯郸已是强弩之末。
比如白起就认为,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全国一半的军队,而且国内已经空虚。这时候劳师远征,在补给跟不上的情况下,面对赵国举国之力,几乎不可能取胜,因此建议见好就收,不要围攻邯郸。后来秦王启用白起攻邯郸,也被他拒绝了。
再者,如果邯郸城真的是岌岌可危,那平原君还能大摇大摆的带着二十人的队伍去楚国求救吗?既然他可以这么轻易的出城,就说明秦国不仅没有把邯郸围的水泄不通,甚至连邯郸城外往南的主干道都没有掌控。这也从侧面说明,邯郸城并非真的危在旦夕。
最后,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要知道赵国北面有一支实力很强的边兵(注:就是后来李牧的那支军队),但这支部队至始至终没有调回来救援邯郸。我想赵国不是不调,而是没有必要,因为邯郸城内及周边的兵力已经够了。
邯郸告急,赵国却不把李牧的边兵召回,可见邯郸有信心防御秦军
可见,赵国即使没有任何国家的救援,面对秦国的疲惫之师,继续打下去也未必会输。
况且这时候魏国已经派遣晋鄙率十万大军已经在附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哪怕不投入战斗,总可以牵制秦国一些军队,间接的帮助赵国吧。因此,这时候还有必要这么隆重(注:比向魏国求救隆重的多哦)的继续向楚国求救吗?
答案是:不仅有必要,而且是非常有必要!
为什么呢?我推测,赵国向楚国求救的真正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抵抗秦军,另一方面则很可能是为了击退秦军后,希望楚国能够牵制住魏国和齐国,防止齐、魏等周边国家趁火打劫,侵夺赵国的地盘。当然,如果魏国、楚国都能够诚心的出兵救援,那当然就更好了。
我们试想一下,赵国举全国之力,终于击退了秦军,那赵国估计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这时候假如另外一个国家攻击赵国,那不就是砧板上的肉吗?那么,魏国有没有可能也趁火打劫呢?有!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鄴,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史记 · 魏公子列传》
对于这句话,可以有一番另外解读:晋鄙的军队在赵魏边境屯集,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在坐山观虎斗,如果秦胜则救赵,如果赵胜的话,也已消耗殆尽,那借机就攻击赵国,掠夺土地和人口,能捞多少是多少。
相对于魏国,楚国的救援或许才是最纯粹的,因此赵国最重视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列国之间已无大义可言,很多时候都是相互利用的合纵连横关系,这种关系很不牢靠,有时候翻脸比翻书还快。
因此,赵国周边国家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最起码站在赵国的角度,人家总要防着这一手吧?只不过,由于信陵君搞破坏,把这种魏国的可能性给扼杀了而已。但在平原君赴楚之前,信陵君可还没控制晋鄙的这支部队哦。再说了,除了魏国,齐国有没有可能趁火打劫呢?我想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对赵国而言,只有楚国的救援是最放心、最可靠的。一则可以威慑秦国,打击秦军士气,促使秦军退兵。二则可以牵制、威慑魏国和齐国,使其不敢趁火打劫(注:北面的燕国要赵国自己负责);三则楚国和赵国不接壤,不会愚蠢到孤军深入到和自己不接壤的国家去掠夺土地。
可见,赵国舍近求远的求援,乃是出于形势的长远考虑,可一点也不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