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作者杨素芬 ,讲述的是自己的母亲——秋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带领一家人,维持着一个家,最终,活了下来。
秋园和许许多多的那个时代女性一样,像水中浮木,到处漂泊,就是为了简单的活下去。
也正如她的简单的人生经历: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
秋园是一位读过书、裹过脚的母亲。
1914年,她出生在洛阳行医之家。五岁经历了刺骨之痛——裹脚。
12岁,遭遇家庭变故,一年同时送走了两位嫂嫂,紧接着又送走因伤心病故的父亲。
随后,家里的精神支柱——大哥,也伤心一病不起。
17岁,秋园嫁给了国民党文职官员——仁受,后因战争变化,随丈夫迁往重庆。路经湖南老家,中途脱离部队回家——湘阴。
秋园,一生共生了五个孩子,三个存活,两个夭折。
而自己凭着以前的文化,在村里教书,一家人依此生活。
丈夫仁受,因为有文化,在家乡做过乡长,做过乡村教师,廉洁奉公,经常救济穷人。
人穷志不短。
在难以存活下去的情况下,这对夫妻仍然坚持送女儿上学。
仁受向女儿承诺:明年再不送你入学,就用这把刀把我杀了。
在那个困苦的年代,不忘孩子学习知识,最终,让他们的孩子走出了底层圈子。
秋园和仁受种下善良的因,在他们一家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以前帮助过的穷人们,反过来给他们提供各种帮助。
在秋园想去找儿子时,因为没有出门的衣服,去找小泉。
作为裁缝的小泉,毫不犹豫的给了秋园一块布,并做成衣服,外送了一条新裤子。
虽然在那个贫穷的时代,邻里们仍旧不忘感恩回报,依然慷慨地对待曾经的恩人。
在秋园因全家没有吃的,又加上丈夫曾做过国民党职员成分高,没人敢接近这一家人。
恶人欺,旁人避。隔壁地主婆不断的骚扰和再三欺负,而秋园“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一味忍让。
在自己家很穷的时候,还不忘把儿子带回来过年的两只鸭子和糖果,分大半给隔壁的地主婆。
但在生命面前,决不屈服。
为了全家活命,去找自己的一个学生家长。
这位学生的母亲,不仅做了孩子从来没有吃过的鸡肉。
临走时,还给秋园娘俩装了满满两袋粮食,并亲自送到家。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一个坡子,走了十几里路,打着卖东西的幌子,夜里给这一家人送大米,并说今后还会再送过来,以回报丈夫的善举。
虽然这些人都很穷,但他们依然帮助比自己更穷的人。
贫穷饿坏了他们的身体,但他们仍然守住了自己的灵魂。
他们并没有因贫穷而堕落。
在饥饿的年代,丈夫饿死后,秋园为了寻找出路,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回洛阳哥哥家,最终也是失望而归。
被逼再回湖南老家时,遇到熟人,流落去了湖北,一呆就是二十年。
在湖北,为了能够安顿下来有户口,又不得不嫁给当地的村支书。
同时,善良的秋园,为了给新家减轻负担,又把三儿子送回了湖南老家,和教书的大儿子一起生活。
过了几年舒心日子的秋园,又被当头一棒。
在四儿子初中毕业,去拿奖状的路上,玩水,结果溺水而亡。
承受着丧子之痛的秋园,仍旧不忘老支书,在她娘们最艰难时,给与的帮助。
陪着老支书,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
在老支书走后,在外漂泊了二十年后的秋园,六十六岁独自一人,再一次回到了湖南老家。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位幼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的底层中国女性——秋园,到处漂泊,四海为家。
在她晚年时经常说的就是:不是日子没法过了,而是不耐烦活了。
在秋园八十九岁那年 ,带着一身的碎骨,和她骨头里的疼痛、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让她尝尽了酸甜苦辣的世界。
对秋园的记忆,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忆,她代表着当时许许多多有着同样命运的秋园。
作为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渺小无力,随时会被揉碎。
然而,无法想象一个人想活下去的毅力。它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更加坚强。
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他们似岩石重压之下的小草, 顽强又坚韧地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