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采铜老师写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
文章分成了七个章节,我对第四个章节: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因为我平时喜欢读书,但多年来好读书又不求甚解,所以读了很多书,心中的困惑依然很多。
对学习进行思考,从学习的根源上进行梳理,那么这本书或许对我有不一样的启发。
在我看来,学习有两种效果,一种是书呆子,匠气,另一种是学以致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合一。
我为什么喜欢看书呢?因为有非常强烈的一种直观愿望: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知识也是进步的阶梯。
但如果学了这么多知识,然无毛用。不能改变人生的现状,甚至不能有效的提升,并在读书中汲取一丝丝乐趣,那么读书反而成了一种重复低效甚至毫无价值的事情。
如果不能建立知识根基,它将如同空中楼阁般虚伪。
如果不能建立知识体系,它将如同支离破碎的镜面。
这样一来非但无助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反而徒增焦虑和怨言。
采铜老师,给了学习知识的合理模式---“ 建构式 ”,知识不是简单的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的调用它们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构建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景中积极的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采铜老师认为,知识并不应该是填鸭式的,静态的把头脑塞满的一个过程。
作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个体,我们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作为一个吸纳者,储藏者或者是搬运者的角色。
我们的正确角色应该是知识的使用者,体验者,加工者。
所以,我们不妨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一,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二,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三,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其中哪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四,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的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解答和梳理,就会让我们的知识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建构模式下,知识是可以关联的,是逻辑的,是可编辑的,是可提炼的。
对这四个问题的思考解答,让我们有了新的身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我们像探索者一样,主动的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拓宽未知的未知的边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现成的边界和清晰的知识的掌握。
我们像一个猎手一样,知识是我们主动去挣扎寻觅,狩猎的猎物,而不是我们战战兢兢供奉着的或者亦步亦趋跟随者的对象。
我们像一个建造者一样,我们在学习知识,也是在建造它,我们筛选,评判,整合新旧知识,并把它们融汇成一个自洽的整体。
我们像一个美食家一样,懂得熟悉,挑选,细细品味,并且把新奇的味觉经验,与原来的味觉经验结合起来。
所以知识的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仅仅满足于肤浅的翻阅,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成为一种技能,这种技能,需要通过写作,及时反馈,模仿,体验,大量练习,培训等等方式得以实现。
最后,对知识的学习和态度,古人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榜样。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借古诗一首,互勉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