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入梦》是格非《江南》的第二部,时光已跨越到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主人公是陆秀米之子谭攻达。在工作上,他身为梅城县县长,继续追寻着上辈的理想桃源梦。他努力积极地去建设梅城,终因自身领导能力不够而失败。他作为巡视员在郭丛年己建成桃源 一 花家舍学习体验,但花家舍只是图有其表,与理想相去甚远。但他从未放弃过努力。在他人生最后的十年,即使是在牢狱中,他终于绘制出了心中理想的桃园图,虽然世人无法看懂。
在生活上,谭攻达是个“花痴”,见漂亮女人就发呆,是个典型当代“贾宝玉”。虽四十多岁仍未婚,他与一系列女人产生各种感情纠葛。最终他才真正明白,最爱的是曾一直在身边的女秘书姚佩佩。但当他幡然醒悟时却己经无力捥回。
格非以细腻的手笔,将人性中的善美与恶丑,真诚与虚伪体现得淋漓尽致。用虚与实的手法使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让故事在其掌控的节奏中,迷雾渐渐清晰。
为更好地阐述自身理解,分别作以下解析:
主线索:建设桃花源
谭攻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想将他主政的梅城建设成梦中的桃花源。他积极而不切实际的修公园、修大坝、修运河,积极推进村村通公路计划、沼气计划。手下官员白庭禹、钱大均开始还曲意迎逢,后来直接把他架空。他想法太过超前,行政能力却又是粗暴低能,最终必定是失败降职。
降职他作为巡视员去到花家舍一郭从年己建好的桃花源样板学习体验。
花家舍作为样板,它有整齐划一住房,中间修筑的风雨长廊将花家舍分成东西两个部分,长廊中甚至修建了贴心的放置雨伞的大石臼。花家舍里公共食堂、剧场、保育院、医务所、学校、工厂等等一应俱全。村民们自觉组织生产劳动,生产队和生产小组均按劳计酬民主评分。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证明这里是理想的完美的桃花源。但村民的郁郁寡欢、满腹心事,让谭攻达看透了它的虚假,花家舍的铁匦制度,完全速背人性101的设立让人看到它的虚假。
谭攻达问了郭丛年最后的问题,花家舍为什么把殡仪馆建在村里的最醒目的地方?我的答案是:它是悬在花家舍上空的一把利剑,时时提醒着全体村民无条件服丛花家舍的规章制度,否则等待的将是死亡。
离开花家舍,谭攻达关入梅城第二模范监狱,他仍没有放弃心中的桃源,临死留下了一张“梅城规划草图”。
谭攻达与姚佩佩
姚佩佩命坎坷,来梅城前父母双亡,寄居于梅城姑妈家。阴差阳落被谭攻达安排进县政府而对其充满感激。
因年纪上的相差,谭攻达一直刻意逃避,与柳芽、白小娴产生了感情纠葛,但都无疾而终。与姚佩佩共生情愫,又正逢官场失意,而自卑消沉。后竟与张金花结为夫妻,但这终究是没有感情基础的,是互相将就而己,终归是要破碎的。
此时姚佩佩无谭攻达这座靠山,竟被钱大钧、汤碧云出卖给金玉。佩佩不愿背叛自己的感情,无意将金玉杀死,开始逃亡。在逃亡中她想念最多的最恨的还是谭攻达。
谭攻达从一系列姚佩佩的来信中,也终于明白自己最珍爱的其实也是佩佩,在最后得知她将去到普济,他也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去寻找佩佩。最后他们只能在梦中在天国相逢。
人性真善美与丑恶
小说对人性的刻画也非常深刻。
钱大钧与高麻子同样做为谭功达部下,虚伪与真诚,对待己无靠山姚佩佩,一个出卖是一个是救援。可以窥见人性中的丑与善。
姚佩佩与汤碧云对于上司的欺凌,一个是曲意应逢,一个是玉石俱焚。对待彼此的友情,一个坦诚相待,一个卖友求荣。这都是体现人性中善与丑。
体会
作者在写作手法上,把故事从整体解构出来,再重组让各部分在不同时空中混杂交织,特别在故事尾声中,以姚佩佩的书信引领故事的发展,并对许多缺失部分进行补充,让读者心绪随着起伏、激荡,且迷雾也渐渐被拔开,显现谭、姚感情的清晰轮廓。在最后一封中未完成的信也成了两人最后诀别。
作者很细心,在第二部中因主要人物,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他在语言也做了相应处理,尽量用朴实的文字进行叙述,使之不突兀,更好的反映当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