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星期五
第四章 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
共同体掠影
共同体无法在分离的生活中扎根。在共同体形成外在形状和方式之前的一段日子里,它一定要在完整的自我中生根:我们只有成分认识自己后才能与别人和睦共处。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现真正共同体的空间。
共同体的公民模式为治疗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矫正机会。在这里,不再是窄圈子的亲密交往,而是在本来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建立起广阔的联系,形成健全的政治。共同体的公民期望所追求的是公共的共同利益,而并非个人的敏感点。
现实是群体共享的
我们寻求的共同体模式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也就是认知、教学和学习的使命。教学就是开拓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来寻找这一概念多方面的线索。真正共同体的特征体现于这一主张中: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
重温真理
真正的共同体代表着相当不一样的认知。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犹如真实的生活,不存在纯粹的知识客体,也没有绝对权威。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犹如真实的生活,真理并不生活在假设之中,而教育要远胜于把假设运送给消极的听众。
真正的共同体,事实上是许许多多的共同体,遍布在广阔的空间,随着时间推移改变。
当我们让主体成为我们的注意中心时,我们就赋予它通常只会赋予人的尊敬和权威。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连接着我们所有的关系的核心是重要的主体本身——不是亲密性,不是公民性,也不是问责性,而是活生生的主体的力量。
真正的共同体绝对不是线性的、静态的、分等级的,而是圆形的、互动的、动态的。
伟大事物的魅力
我所指的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
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
我们邀请多元化进入我们的共同体之内,不是为了行政上正确,而是因为伟大事物各式各样的奥秘需要多元的观点。
我们拥抱多重含义的解释,不是因为我们很困惑或不能做出决定,而是因为我们清楚我们的概念不足,不能包含浩瀚的伟大事物。
我们欢迎创见性的争论,不是因为我们愤怒或怀有敌意,而是因为有必要通过论争来纠正我们对于伟大事物本质的偏见。
我们奉行诚实,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应该彼此真诚相待,还因为对我们亲眼看到的事物说谎就等无出卖了伟大事物的真理。
我们体验谦卑,不是因为我们打了败仗、输了,而是因为我们只能通过谦卑这片透镜看到伟大事物,而一旦我们看到了伟大事物,谦卑是我们唯一应有的态度。
我们通过教育成为自由的人,不是因为我们得到了特殊的信息,而是因为只有被伟大的事物吸引,才能战胜任何形式的暴君。
认知与神圣
教育的健康发展依靠我们有能力把神圣与世俗结合在一起,以便我们彼此间相互纠正、互相充实。
在错综缭绕的神圣景观里,惊喜是位长长久久的伙伴:它悄悄地等在转弯处,或隐藏在下一道山谷中;虽然它有时候让我们吃一惊,但常常给我们喜悦。然而,在非神圣化世界的单调乏味的平地上,我们已经习惯了看到事物在远没到达之前已朝我们而来,所以既没有指望惊喜也没迎接惊喜。当它突然不知从何处出现时,我们会感到恐惧,甚至可能以暴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