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怨恨和扭曲都由一种不太合适的人际关系萌芽而来,就是:“我除了你,什么都没有了。”往往这段关系中,备受宠爱与期待的那一方往往又不能自拔,认为从付出一方得到多少就要回报个百儿八十才算仁义忠诚。
一个乳母,因为孩子出生时并没有受到丈夫和母亲的家务分担,她很可能就在心里默默许下一句话,:我除了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没有了。于是她勇气大增,排除万难,努力挣钱,她要给孩子两三倍的爱,她要与孩子相依为命﹉以致这个妈妈可以演变到谁伤害这孩子就可以与天下为敌;等到孩子长大了,孩子会觉得透不过气来,因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妈妈给的,必须遵从她的意志和报答她的全心全意。
一个少女,除了心上人,什么也没有了。很明显,她可能奋不顾身去追寻文艺青年般的玉碎,她不听任何身边的人建设性的意见;对于伴侣,她付出几乎全部感情,在心里要求男孩对自己负责(也许她自己不懂责任的深切含义);她可能随着男孩嫁过去,以后与娘家就少了联系﹉可是,男方呢,因为已经接受了这个天平倾斜的“好”,他变得再无措辞婉拒,尽管他本来就无法回报,可是他也只能终其一生低眉,甚至遭受负心汉的流言。
一个子女,如果他除了父亲,什么都没有了,那么他可能崇拜他父亲,甘心服侍他的心灵,而且就算他自己不在亲的身边,他也要求父亲膝下的人对父亲像之前他对他一样的好,如果做不到,那父亲就是受到了虐待,那就是不忠不孝,那就要被抽鞭子,那膝下的人就要在神灵前洗刷﹉
一个做祖父母年纪的人,如果除了大家庭,什么都没有了,那么他可能催婚,他去替人相亲,去从年轻人关系中化作催化剂,只为后人有家有室,体面而稳定。可是后人们也许出于社会发展环境,又离不开家族人的帮衬,于是,他们也是为了我好,成了我们最优秀的理由,因为我们要感谢养育之恩。
除了自由,什么也没有了,很可怕;除了梦想什么也没有了,可怕;除了工作岗位什么也没有了,可怕;除了自己好逸恶劳什么也没有了,可怕;除了钱什么也没有了,可怕﹉有时候我们总是说,用生命 去干什么做什么,可以获得成功,可是成功是什么?难道就是比谁强,有阶级?
于是这时候,中庸就发挥作用:没那么爱孩子,没那么依赖恋人,不以丈夫的价值观取代自己的价值观,没那么对父母亲马首是瞻,没那么喜欢抱孙子,没那么喜欢撞南墙……
习惯不是轨道,不是跟着走就不走歪,我们以为习惯就好,其实是自己已撇不清。
偶尔从环境中跳出来,切分掉你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