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冒,百年难得一遇,甚是夸张,一天下来就声磁眼困,智商虽然没有下降,但肢体明显有异,这皮囊
晚饭时间突然有新书友微信问到,为什么他们叫我“金老师”。
回(bi)忆(shui)汹涌而来,有如长河泛滥。记忆中那是个初夏的季节,2015年5月20日,十点深圳分会成立。成立初期,我还是个安静的知(li)识(gong)分(diao)子(shi)。所以那时还没有这称呼,只是默默地看着班委的选举还有书友的灌水,甚是有趣。
回忆当时为什么加入?因为当时精(ji)力(mo)充(kong)沛(xu),想找个地方来施展我的菜(qing)花(huai)。也加入一些读书相关的群进行体验,并未满意,遂继续开放着天线接收各大信息,当时公众号还没发达,资讯来自于荔枝FM的BOBO音频,遂按步骤提交了申请,过五关砍六将,终于加入了。线下活动前的一个月,六一班的高层放任着我们聊天,只记得当时书友热情高涨,而我还是那个安静的少年。 [如果那天我变逗逼了,请记得哥曾经也是个闲静的少年]
因书而聚,因会结缘。
一年多的时间下来,我们自发地演变,组织架构的更迭、人员的精力重心的流动,慢慢形成了现在这样的规模,不算宏大,但小而美。
每月一次的线下活动已经有了14期,看得见的成长;记得第一期的线下活动,我做了一次线下的分享”6问读书"(难道是因为这次的分享得到的老师称号?)目前变成了书友知识盈余的show time,线下活动开始自发地进行着。分享主题目已经排到明年了。
管理架构自动生成了智囊团(keng)为组织发展出谋划策;感谢智囊团的同仁,因为工作之余总抽着时间设计着我们的活动,还有各样的建(hu)议(xiang)设(wa)想(keng)。一大早写出的活动设计,双休宅了一天码下的管理细则……一直在努力设计着前进的方向就是这群有心的人儿。
从一二班变成“十点 嗜读”;从分班到合班并简化进入方式(半年上书友可以拉人),让更多阅读爱好者找到组织,同时让两班管理力集中化。
从普通的打卡、月作业到现在的构建中的四大兴趣版块;如何好玩才是读书转化的诱因,从诱因到兴趣,再到内驱动力生成,摸索着设计,探索着前行。如果现在技能不能形成作品,那以后都没机会。
目前还构建出核心工作群中,为加强聚合输出形成内驱力。只有真正参与者才能进入核心群,这里是个人作品生成的地方,未来社会上的工作会变成任务制、订单制,如何快速习得技能,如果形成外包组织,这群是孵化机。
很奇怪,一个自发的组织,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架构。围绕着主题(阅读)产生出如此多的可能,不得不说新时代是知识分子的时代。他们就像有机体的细胞一样进行着合作分工,最后产生出之前没法想到的事物,有趣!
感冒了,洋洋洒洒又码了一些字,来纪念我这疯狂的青春。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