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好像在哪里见过,它的题目好像是,作者好像是?……
嗯,是什么呢?……
为什么明明背过这首诗,也写过笔记,而脑海里的印象还是这样模糊呢?
因为读书和笔记只能短暂地加深印象,要维持这个印象就需要反复地重读。
只是每个人记忆能力有强弱,所以重读的时间也有长短。
我是一个记忆能力一般的人。
我背一首唐诗,先要把原句和今译摘抄一遍,然后再看一遍,背的过程中,要翻好几次才能背下来。
但不过几天,因为背的诗较多,就会出现忘句或者混句的错误,甚至全然想不起来的情况……
这时候,我就会反复去看,去背。
但仅仅做到这样,也只是增加了印象存在的时间而已。
想形成深刻的印象,我们就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形成画面,增加立体感。
最近一直在看《说话的魅力》,学到了不少说话的技巧,例如不说假话是最保险的说话方法。
有一天,同事小王为了陪女朋友,向领导请了一天病假,领导问我小王是不是真的生病了。
我知道小王没有生病,但因为人际方面又不能不给他打掩护。
便只和领导说,我只看见小王老是不停地吐痰,脸特别红地走了,生没生病,他没和我说。
这样以后不管怎样去运用这个技巧,我脑海里都会浮现这个画面。
最后,想形成永久的印象,我们就要制定输出策略,用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话去思考、解释书中的道理。
还是以不说假话这一技巧为例,用我的话来解释就是:
其实并不是不说假话,只是不把真话全说出来。
就像打太极一样,打出阳却留着阴,打出阴却藏着阳,不管什么动作,都可攻可守。
这样解释,就很容易记下来,因为这是自己说的话。
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你记得吗?
要避免这样的状况发生,
首先要反复读,加深文字印象。
其次要实践验证,形成画面,增加立体感。
最后制定输出策略,形成永久性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