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未来之路》是我近五年以来重新回归阅读选择的第一本书,希望它能开启我的阅读与写作之旅。
本质上来说,《未来之路》是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于1995对未来30年的科技、生活、商业、教育等领域的预言书。
这本书所有预言的核心点是“信息高速公路”,围绕这项基础设施的技术有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
作者回顾了自己幼时接触计算机的少年时光,整理了自己年轻时写软件创业的拼搏之路。
由于作者在计算机行业里的起伏浸泡,对计算机行业带给社会生活的潜在巨变充满洞见。
可以夸张地说,《未来之路》中提到的许多内容均已实现,而且正是我们目前所享受的,其提出的问题也很前瞻性地预见了我们当下面临的担忧。
说实话,这种前瞻实在是不得不让人敬佩,毕竟写一本预测接下来30年社会生活方式发展的书,接下来的30年可以立即验证。
我将从三个方面去分享个人阅读此书的感受,以飨读者。
比尔·盖茨童年生活的启示
比尔·盖茨在童年就接触到了计算机。
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西雅图,湖滨中学母亲俱乐部决定,把一次义卖捐献物所得的钱用来为学生们安装一台终端机,并为学生们付计算机机时费。
要知道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其原本的目的是用于弹道计算,其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
而当时的机时费是每小时40美元。在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20年时间里,一帮十几岁的少年就可以免费接触和使用这种庞然大物,这种机会是多么的难得。
那么,这帮少年拿着庞然大物做了什么?比尔·盖茨在13岁的时候写出了他的第一个软件程序,还是一个游戏程序:三连棋。
这帮少年在键盘上输入棋路着法,然后等打印机将结果打印在纸上,他们就根据纸上的结果判定输赢或者下一步的走法。
在这之后,这帮少年开始增加游戏难度,在计算机上开发了成百上千的游戏,也实验出各式各样的游戏玩法,探究什么样的技巧最容易获胜。
本是一张纸、一支铅笔和30秒钟就能完成的游戏,他们愿意花费吃午饭的时间去研究这台机器。
这台计算机对这群少年产生了极大的魅力,这种输入指令,机器就遵令行事的特点,让一群不会开车不会挣钱的少年着迷。
与比尔盖茨即将到来的成就相比,少年的这段时光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充满感激。
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教育的本质不就是激发出孩子对某种事物的“着迷”,孩子会自己驱动自己去研究这种事物,花费时间一探究竟。
而这种着迷的前提条件是“接触”,有没有机会接触到。
当然,这帮小伙伴们在当时的校园生活里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计算机迷”,也不可避免地被认为不该去演话剧,但是这帮小伙子们充满挑战性,敢于尝试新事物。
所以,着迷不一定是玩物丧志,兴趣不一定是顾此失彼。
比尔·盖茨创业过程的经验
1972年夏,比尔16岁,保罗19岁,一篇《电子学》杂志上说,一个新成立不久的英特尔(Intel)公司推出了一种叫做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
一个微处理器就是一个包括一台完整计算机大脑的芯片。
比尔和保罗意识到:第一个微处理器是十分有限的,但是芯片会变得越来越强有力,而安装了这种芯片的计算机将得到飞速发展。
在当时,大家还没有将这个微处理器想象成计算机,仅仅是当做一个灵巧的终端,因此也就没有专门用于该处理器的编程语言。
1973年,比尔进入哈佛大学读书,而保罗也来到华盛顿开始工作。
1974年春,《电子学》杂志宣布,英特尔公司发布了新的8080芯片,比8008芯片的功能强10倍,价格不到200美元。
此时,比尔和保罗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微型芯片能够具备如此强大的功能,那么大型笨拙的机器的穷途末日就要到来了,因为芯片的价格将十分低廉,这使得其能够快速充斥市场。
当然,当时的科学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小芯片的潜力。
1975年1月,《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个很小的计算机照片,名为“牛郎星8800”,售价397美元。
这是一个用16位制地址开关发布命令发出16种光的机器。
但是它的功能仅限于此,原因在于没有软件,不能运行程序。
虽然如此,比尔和保罗还是惊恐万状。
“天呀!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却没有我们的份儿!人们就要为这一块芯片编写真正的软件”。
比尔觉得这将很快发生,而比尔想从一开始就参与,这是一生的机遇。
1975年的冬天,比尔和保罗夜以继日,耗时5周写出了BASIC语言。
同时,世界上第一个微型计算机软件公司诞生了,命名为微软。
于是,接下来保罗辞职,比尔决定离开哈佛继续休假,投入商海的比尔才19岁。
回顾比尔的创业过程,不乏英特尔公司技术的推动,不乏牛郎星8800的领先,但是比尔和保罗始终在思考:“如果计算机的使用接近免费将会怎么样”。
他们预料到了微处理器芯片的价值和能力,并将赌注压在微处理器硬件,同时生产微处理器软件,从而建立了车间。
本质就是对计算机行业的洞察力,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时间到了1995年,比尔又站在新的地平线上,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论断:“如果通信几乎免费,情况又会如何呢?”
比尔·盖茨预测未来的内容
在信息时代,必须要了解一个预示技术水平发展的莫尔定律。
1965年,戈登·莫尔预言计算机芯片的能力会每年成倍地增长。
后来,经过时间验证,计算机芯片的能力是每隔18个月增长一倍,而同时价格下降一半。
这是一种性能指数级(几何级数)增长,价格却在指数级减小。
假设增长20年,计算机芯片的能力也就提升2^10倍。
因此,在考虑技术发展的时候,例如通信能力是否也将在这20年里增长1024倍以上?
到那时,进入千家万户的各种数据线只需要一条就远远满足。
广播技术的变化
常规电视允许我们选择观看某一节目,但不允许我们任何时候都能看到节目。
因此,观众的日程必须与节目播出的时间同步。
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点播电视将是一个重要应用。
只需要在长长的节目单中找出你想看的节目就可以。
而当下,新装修房子里的电视已经可以实现联网点播的功能。
出门携带物的变化
现在出门,要携带钥匙、身份证、钱和手表、信用卡、照相机等。
但是,现在你可以把这些以及更多的东西存在另一种信息装置,叫做袖珍计算机。
它和钱包一样大小,可以显示信息和时间,可以阅读邮件和咨询、可以记录天气和笔记,可以存储数字货币等等。
当袖珍计算机普及后,机场终端、剧院以及其他需要排队出示身份证或票据等地方的瓶颈路段就会废除。
当现金和信用卡消失,袖珍计算机就会成为罪犯袭击的对象。
因此,密码技术、指纹解锁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各种生物测量技术将得以发展。
稍加思考便会发现,这种袖珍计算机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智能手机。
商业结构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对于大小公司的帮助是不同的。
对于小公司,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个人实现多种工作内容,包括文档起草、财务整理、客户沟通等等。
而在大公司中,比尔认为计算机技术的最大作用是在于改善信息资源共享。
这表现为以下技术:电子表格、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共享屏幕、视频会议等。
其中的即时通讯,也就是现在的QQ、微信、淘宝中的客服、知乎中的专属客服等等。
这是一种把同步和异步通信因素结合在一起,可以传输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
这项技术是客服与客户沟通、用户与维修工沟通、解决投诉的重要解决方式。
由此引发,工作方式、工作地点、工作过程、公司组织形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再由公司的变化引起居民分布的变化。
对应目前的生活,淘宝、京东等购物应用是不是和这些设想很类似?
总结
仔细思考,《未来之路》一书中所描述的未来已经成为现实,其提到的各种技术和应用在当下的生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问题来了,洞察力如此深远的比尔·盖茨为何在智能手机、互联网经济中未见足够的影响力,依然深耕PC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