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饭都吃完了,怎么还不来汤啊!”同学聚会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有人大喊。
是啊,没汤这顿饭就不圆满,汤是美食的一部分,美食中岂可无汤?赶紧上汤啊!
话音刚落,汤来了。
1
说起汤,民间有“饭前一碗汤,胜过良药方”的说法,可见喝汤的好处之大。可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却是在吃完饭后喝汤,这也许又是一番滋味吧。
小时候,每次吃饭前母亲都会让我们喝一碗汤,防止“戗风”后肚子疼。那时候母亲做的汤食材很简单:少许油,一点葱花,几根从园子里采来的香菜,就成了我们口中的玉露琼浆。饭后,我们也会喝上一碗“灌缝”,打一个饱嗝,才算“酒足饭饱”。如今母亲老了,再也不能为我们煲汤了,我们也喝过了无数味道的汤,可母亲做的汤,永远是我记忆中最美味的饮料。
记得在一次收听收音机广播时,听到明代皇帝朱元璋在落难时曾经喝“珍珠翡翠白玉汤”时那种幸福潸然落泪,当他当了皇帝后吃遍了山珍海味美味珍馐,喝尽了世间各种人参大补汤,却怎么也找不到曾经的味道,从此世间再无“珍珠翡翠白玉汤”。
看来,没有美味汤的世界,吃货也感觉遗憾。
生女儿时,婆婆为了让我多出奶,每日都给我炖汤喝,排骨汤、鸡汤、鱼汤……恰到好处的火候,鲜嫩的味道,一点不比饭店大厨做出的汤逊色,这份煮在汤里的爱,让我倍感幸福。
2
那日读书,巧遇梁实秋的《萝卜汤的启示》,竟发现他被朋友家的汤所深深的吸引,也爱上了喝汤,然后去找食材做汤。
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当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拣上好的,切萝卜的刀法也有讲究,大小厚薄要适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
按照朋友教给的方法,经过亲自下厨反复尝试后,梁实秋喝到了自己亲手做的汤。
与其说他这种执着感染了我,不如说汤的美味吸引了我,吃货的世界里满嘴都是香,于是,我也决定按照他做汤的方法尝试自己煲汤。
排骨、萝卜买来了,调料一一备齐,我的刀功还是不错的,洗好的萝卜被我切成小块,排骨筛选最好的作为这次煲汤的试验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锅里放好水,大料、桂皮、……各种调料和洗净的排骨放进锅里,小火慢煮,到一定时候放入萝卜,把火再调小……我想象着梁实秋老师做汤的样子去做,等待着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
很快,美味飘了出来,我看时间也差不多了,关火喝汤。喝汤也是有讲究的,用上好的白瓷碗和汤匙,趁热喝,才能喝出最好的味道。
我端起碗,用勺子盛汤入嘴,却没想到调料味道太浓,破坏了汤的原味,此次实验,以失败告终。
人总是要有些毅力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我懂。隔日,我又一次尝试,不再放调料,只放少许盐,果然与以往不同。但是,由于萝卜和汤稍多了写,味道还是有些寡淡。
试不过三,我又一次尝试。这次,我减少了调料,少放了萝卜和水,味道果然鲜美。
梁实秋在文中写到:
从这一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从做汤中我也悟出些道理:喜欢的东西,需要付出心血来获得,哪怕一次失败,多试几次,成功就来了。还有,凡事不能过,调料多了,水或者萝卜多,汤就失去了应有的味道,做人如奢望多了,就找不到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生活了。
写作亦是如此,对文字过多修饰,哗众取宠,阿谀献媚,或拖泥带水,读起来就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