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家喻户晓,毛色黑白搭配,看起来似乎很显眼。但是一项新研究报告,大熊猫身处野外环境时,黑白相间的外观其实能起到伪装的效果,不但可以融入背景,还能干扰掠食者的视觉,让他们成为不错的隐形大熊猫。
野生动物中,黑白毛色并不常见。有好几项观点,试图解释大熊猫的外观为什么走黑白风格,一个方向是「伪装」。乍看之下很不可思议,例如胡椒蛾隐于树干,弹涂鱼隐于泥滩,能很好地融入背景;可是大熊猫看起来那么明显,而且黑白对比鲜明,难道是隐于斑马线吗?
神奇的是,一番分析下来,野生的大熊猫还真的很会玩躲猫猫。即使达不到完全隐形,在一般认为善于隐形的动物中,也可以排进中段班。
我们会觉得大熊猫很显眼,是因为我们观看大熊猫时,若不是在动物园之类的人造环境中近看,就是透过选择过的摄影视角。可是摄影镜头和动物园的设计,本来就有利于观众观赏,与大熊猫生活的野生环境差异不小。
野生大熊猫出没的环境,背景通常是树林、岩石,冬天又多出下雪的积雪。研究者不只用眼睛看,也以程序量化分析环境背景的明暗。大致上树干是深色的,积雪和叶子是浅色的(如果有叶面蜡质,反光会显得更浅),岩石介于其间。
分析指出,乍看黑白分明的大熊猫,其实存在 3 种色调,除了黑色、白色以外,还有中庸的脏脏色。因此身处野生环境中的大熊猫,可以相当融入背景:黑色类似树干、白色接近叶子和积雪、脏脏色彷彿岩石。
森林中有雪的冬天,以及没有雪的夏天,背景颇有差异,黑白组合算是能兼顾不同时节的需求。
大熊猫在人造环境中看似无所遁形,但是自然环境中,大熊猫外观的「背景匹配」效果不错,类似泥塘中的河蟹。
值得一提的是,原产秦岭的大熊猫与主要住在四川,黑白配色的近亲不同,他们的深色不是黑色,而是深棕色(类似脏脏色)。棕白组合,应该也能达到不错的背景匹配效果。
视觉上要侦测到一个动物,必须察觉其与周围有别的颜色和轮廓。倘若动物身上的色块能混淆实际的轮廓(例如同时存在鲜明的对比色),就可以干扰视觉,让掠食者看不清楚,使自己无法被分辨出来。这称作混隐色。
分析指出,观看大熊猫在近距离还算清楚,但是远离一段以后,大熊猫对比分明的黑白色块,就能发挥混隐色的效果,不再那么容易被识别。
自然环境中,大熊猫的掠食者不是人类之流的灵长类,而是猫科、犬科的动物。比起猫科、犬科的双色视觉,灵长类的三色视觉辨识色彩更敏锐。因此人类看不清楚的对象,大熊猫的掠食者应该会更迷茫 。
有个实际案例是,非洲的斑点鬣狗在距离超过 50 公尺之下,无法分辨平原斑马的宽的条纹。
以猫代表猫科、狗代表犬科,分析得知大熊猫的混隐色,确实有干扰掠食者视觉的伪装作用。由此推论,大熊猫之所以演化出对比明显的黑白色调,除了适应冬天、夏天有别的环境,大概也有增进混隐色效果的意义。
尽管大熊猫算是雄壮威武的大型动物,不是那么好欺负,还是可能被野生掠食者捕食,尤其是没什么功夫的脆弱幼年大熊猫,因此仍有避免被掠食的需求。
人类在人造环境近距离观看大熊猫,会觉得他们非常显眼。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大熊猫鲜明的黑白配色,目的是警戒色,也就是靠夸张的色彩吓退对手。
但是新研究发现处于天然环境时,大熊猫其实很不起眼,而且近距离显眼的对比色,拉远距离反而能干扰视线。所以毛色的黑白组合,反而显得更加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