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去爬港岛径二三段,差不多经过警队博物馆但是因为太累了并没有进去。但是对警察的故事,可能因为受香港警匪片的关系,还有近来的各种事件,对警察的好奇更加上升。于是,到图书馆借了一本《香港警察—历史见证与执法生涯》,从香港开埠开始,探索警队的故事。
(两位作者是香港政治学、社会学的学者。除了参考有关香港历史的文献以外,还访问了80多位退休警察,来写成这本书,通过一些口述历史,让读者了解更多趣事)
书里的警队历史横跨了160年。1841年英佔时期开始的混沌、日佔时期的飘摇岁月、战后重建、(6*10+7)年动乱、到70年代的改革。讲述了一段段我们未必曾经参与,但是影响社会至今的历史。其中还穿插着很多的轶事。
“吹BB”你可能听过,但下面这一句童谣可能就老一辈的人才知道,讲的也是警察的故事。
“ABCD,大头绿衣,捉贼唔到吹BB”
最初的香港警队,就不是香港人的警队。
为什么这么说?还得从警队成立时的编制说起。
1841年,英军在香港岛的水坑口登陆,插上英国国旗,开启了香港的殖民地历史。
水坑口因为该处有大水坑所以得名。英国人称登陆的地点为“占领角”(Possession Point),所以水坑口街英文为Possession Street。现在由于填海计划,水坑口一带现在已经不再是岸边。
当时的首席裁判司William Caine (Captain坚,坚道得名的由来) 负责组建香港的司法和执法机构,开始招募警队。当时的招募的警员是一些驻港但自愿离职的一些英籍、印籍军人,以及一些华人和外籍水手。
那些驻港洋军,大多都是不愿意当兵才当警察的,不止是兵不想当,其实警察也不想当,所以离职情况严重。
当时的警员人工不高,警队内部你贪我贪他也贪,努力“开源”、不务正业,被一位港督号称殖民地里最差的警队。私营娱乐场所、向有求于警的市民收受利益,能利用职务之便能增加收入的活也干了不少。
本来开埠之初,警员人数最多的是印籍,后来一段时间内人数也是与华籍相当。由于印度是当时英国在亚洲的另一个殖民地,所以在19世纪中的时候,请了不少印籍警员过来,来牵制华人势力的扩张。可是到二战的时候,因为避难,很多的印籍警察就回印度了,战争结束之后也就少了很多印籍警员。而且印度政局变化,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后来香港警队也变成从巴基斯坦招募回教徒来港当警察。
而警队中的华籍人士呢,也不只是广东人,还有不少的山东人。因为山东也曾是英殖民地,而且山东人体格高大,还吃苦耐劳纯朴,殖民地政府也看中了它们不懂粤语,符合非完全本地化的招募策略,所以从山东威海卫聘请了不少警察,成为了香港的鲁警。因为语言障碍和外籍人士比较喜欢品格单纯的鲁警,所以大多的鲁警都是驻守山顶一带,而很少会到街上巡逻。现在想想,不少的香港人比一般的南方人长得高,大概就是祖上是山东籍的?
反正,开埠的时候,警队就已经是一个多文化的部队。前面提到的一句童谣,其实就是在说多文化的警队。
A for 洋警
B for 印警
C for 广东华籍警
D for 山东威海卫
当初华警制服是绿色的,印警包着大头巾,所以慢慢“大头绿衣”的民众称呼就传了下来。一句童谣“ABCD,大头绿衣,捉贼唔到吹BB”就形成了。现在,“吹BB”就成为了香港的一句俚语,意指做不到什么事情,只能吹哔哔。在蔑视别人对自己做不了一些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说一句“你吹BB咩!”
言说回史。其实,单单从了解警队的模式,就有点更了解殖民政府统治的一些策略。比起在市民协议下执行警务(policing by consent)的英国本土警队模式,殖民政府建立香港警队的时候更偏向像皇家爱尔兰警队那种为殖民统治服务的半军事化队伍,以强硬方式执行公务(policing by coercion),实行集权统治。比起招募本地人维持本地的治安秩序的便利和效率,殖民政府更会考虑防范华人势力的扩张,维持自己的殖民力量。
殖民时期已过,现在的警队已经是香港人的警队,但是是policing by consent还是policing by coercion,还是其他别的方式,学政治学的朋友可以赐教一下。
文章发布在公众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看更详细的介绍。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OTAxNjAwOQ==&mid=100002677&idx=1&sn=5e1df81421e1e1bd6259f1c06d0cddaa&chksm=7c8460d34bf3e9c517c54d4db2f00a8a30e172f0532d6fff699e99a92d682f6c798560c0da47#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