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介绍下自己的情况吧。”
这是我和R君认识半个小时以来说的第一句话。
R君是我一个朋友婷姐的表弟,婷姐前几天打电话给我,让我帮忙给R君找份工作。她知道我是做HR工作的,就想问问我有没有合适的公司,也帮忙给点建议。
看着对面这个沉默寡言,略显拘谨的男孩,从见面到现在,连个问好都没有,更别说推销自己了,我不由的叹了口气。
“婷姐,你歇会,让他自己说吧。”我终于忍不住打断婷姐滔滔不绝的推荐。
“你先介绍下自己的情况吧。”我面带笑容的问道。
“我2011年高中毕业去当兵了,今年刚复原回家,学历不高,性格比较内向,不怎么会说话,想在郑州找一份工作。”R君把婷姐半个小时说的话用一句话总结了一下,还真的是惜字如金。
“学历没关系,我可以找人做个假的大专文凭,没什么事吧?他不爱说话,性格比较内向,做销售做不来,还是帮他找点内勤类型的岗位吧,怎么样,有没有合适的?”婷姐急切的问道。
“一般情况下,小公司不会去查你学历证书的真假,但是稍微正规点的公司都会去学信网上查,你要做好被查出来的准备。工作的事我留意着吧,有合适的话我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再通过其他的途径找找。”
其实,在我心里早已经对R君判了“死刑”。
不是因为他不善言辞,也不是因为他沉默寡言,更不是因为所谓的“内向”。
我也是个内向的人,虽然我能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两个小时,也能在酒桌上和朋友谈笑风生,但我在火车上从来不和周围的人讲话,在一些饭局上也往往沉默不语,除了和老朋友聚会以外,我更喜欢一个人晒晒太阳,听听音乐,看看书,写写东西,所以说我就是个内向的人啊。
对于内向的人,我不仅没有偏见,反而还会有一些偏爱,可是对于R君——或者说类似R君的这一群人,我却只能“呵呵”。因为他们有一种“我是个内向的人,所以我不善言辞,这只是性格问题,和我的能力无关,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就好了”的观念,他们会觉得内向是一种缺陷,自己所有的不成功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向,只要在社会中上多混几年就好了,就会变得外向,变得善于交际,自己也就自然而然的成功了。
“外向”与“内向”,本来只应该是两个中性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倾向,这两种性格本无所谓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谁更适合哪种工作或出现在哪种场合的问题。
然而,在现实中,“外向”往往以褒义词的面目出现,“内向”则沦落为贬义词;外向者往往被认为“更优秀”,个别自认为外向者往往有种优越感——他们喜欢居“高”临“下”地同情内向者;被贴上“内向”标签的人则容易有自卑感。绝大部分会慢慢学着改变,变得越来越“外向”,变得更善于交际,从而成为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你看某某某,真有出息,小时候不怎么说话,长大以后外向多了”。仿佛他是因为性格变得外向才能够“成功”,其他方面的努力都不足挂齿。
这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内向是一种性格缺陷。更可怕的是无数的"内向"的人也认可了这种看法,并且在内心深处无限放大了这种“缺陷”。朋友说你不会说话,你说因为我性格"内向"啊;长辈说你没有礼貌,你说我只是性格"内向"啊;领导说你工作不努力,你说我仅仅是性格"内向"而已啊。这种把自己所有的问题和失败都归结于性格"内向"的人,甚至以为在进入社会几年之后就会慢慢变得"外向",然后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醒醒吧,你所谓的"内向",只是你的性格倾向而已,并不是性格缺陷,也不足成为你活的那么失败的原因。朋友说你不会说话,不是因为你性格"内向",而是因为你读书少,情商低;长辈说你没有礼貌,也不是因为你性格"内向",而是因为你素质低,没教养;领导说你工作不努力,更不是因为你性格"内向",而是你懒,不上进。
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性格"内向","内向"没有错,只是我们认为的“成功人士”都是一些需要处理太多人际关系的社会角色,比如出色的政治家和商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外向者;但也有例外,如李彦宏、张朝阳、尹明善就是很内向的人。但是另一方面,过于外向、对交际依存度较高的人,往往缺少独处的能力,不敢面对自我,也更容易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做事;故而,最出色的科学家、学者、作家、思想家及艺术家大多为内向者——也有很多原本很出色的学者/思想者因过分热衷于社交而变得“泯然众人矣”。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有不一样的生活乐趣:外向的人,每天聚会,喝酒,唱K,泡吧,酒桌间觥筹交错,谈笑风声,处事圆滑,为人热情,这是一种快乐;内向的人斟一杯茶,安安静静地,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或者一个人独自行走在林荫道上,感受着斑驳的光影,也是一种欢喜。
不要再为你是哪一种性格而担忧了,你要做的,仅仅只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争虚名,不逐浮利,默默的提升自己,真实而舒服的活着,那时你看到的世界,必然是不一样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