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9-海蓝
【1】不想起床?也许你的梦想还不够强大
“妈妈,我要画画!”
儿子昨晚游完泳回到家,还吵着要玩绘画颜料,为了不让洗完澡的干净孩子再沾一身水彩,我说明早再玩。
为了把他的注意力从水彩转移出去,钻地垫山洞、讲绘本,跑步扮火车,折腾到11点才把他哄上床,真是精疲力尽。
今天一早,儿子7点就来叫我:“妈妈,现在可以画画了吗?”
“洗脸了吗?先吃早餐。”
“不要!我要画画!”
好吧,你赢了。
孩子会坚持一件事,不达目的不罢休,甚至废寝忘食。这样的专注力和坚持力,常常让大人败下阵来。
吴伯凡说,理智、欲望和恐惧是头脑中的三体。一种认知、判断或者决策,绝不仅仅是对不对的事情,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2】钱不够花?开源太难试试做点节流
“昨天买的指印画颜料60元/套,至少能玩10次,平均每次才6元,这可比去画画班便宜多了,报班至少100元/节。”我一边刷淘宝文具店,一边和孩子爸聊天。
“算上你的时薪,就不便宜了。”
“来回接送也要花费半小时,实际只多占用我半小时时间。或者我再招个学生一起教......”
培训是刚需,且很难被网课完全替代,许多宝妈边带娃边写作,走上了自由职业之路,光是公号广告费和拼团收入,就非常可观了。
即使暂不考虑开课和兼职,边学边教自家孩子,也能省下不少银子,买买文具玩具足够了。可早就知道这些道理,为什么常常不去做呢?
理智是情感的奴隶,拖延症患者为自己找各种借口,貌似理智,实际是在为内心的恐惧或欲望服务。事有不成,必有所惧。拿我自己来说吧,看上去似乎具备了开班培训的条件,但不断自问,其实内心有潜藏的恐惧,怕开课后坚持不下来,怕劳累生病,怕走出舒适区......
其实又何必想太多,教一次省一次的钱就行了,也许做着做着,就发现其中的快乐了呢!
【3】分身乏术?在家也能用编程思维做任务拆分
“亲爱的,我今天太累了,你带一会孩子吧。”妈妈下班回来,想躺床上小憩一会儿。
“好。”爸爸一口答应。
10分钟后,妈妈去厨房喝水,路过客厅,看见爸爸正抱着手机傻乐,孩子拿着蜡笔在茶几上乱涂乱画。
“你就是这样带孩子的吗?”妈妈气得大吼一声,“这爷俩没一个让人省心的!”
NG一下,重来——
“儿子,这是今天新到的绘本,你给爸爸讲,还是爸爸给你讲呢?”
“我要妈妈讲。”(多么失败的爸爸啊……)
“妈妈今天很累,要先休息一下,晚饭后再陪你玩。”
“那好吧。爸爸!给我讲故事!”
10分钟后,在爸爸的耐心基本耗尽前,妈妈恢复了一些精力。
“做饭或带娃,你先选。”妈妈走到客厅。
“我做饭吧。”爸爸逃到了厨房。
半小时后,饭菜上桌,开动。
“洗碗或者带孩子到楼下找小朋友玩。”
爸爸选择了带孩子去楼下,因为儿子和小朋友在一起时,爸爸可以刷手机。
洗碗也不错啊,没有孩子干扰,可以顺便听节课。
生气、吵架都是没用的,出选择题,把“带娃”这样耗时、复杂的大任务拆成一个个简单易行的小任务,用二选一的设定进行引导,发挥团队的力量,减轻自己的负担。
恐惧最怕被直接看到,当我们站在事外看待要处理的问题时,害怕的东西反而威力减弱了,这就是客观化。
不想丧偶式育儿,那就直面它,梳理待办任务清单,预估每个任务的时间,尽量拆解成耗时短,可以机械化操作的简单流程,即使分配给家人,举手之劳也让人无法拒绝。一条一条地克服小障碍,一天下来,几个大任务也顺利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