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壮妈认识时间不久,却彼此信任,源于我俩养育的都是男孩。说来奇怪,从我生了皮皮以后,一路走来,即使刻意寻找,也很少遇到生儿子的朋友,以至于我一路走来竟然是另一种独立育儿的环境,没有结伴养育男孩的经验,也没有受到过什么指导。唯独有那么一丁点儿影响的佩蓉姐,她生了三个儿子,还幸福的像花儿一样,让我对儿子的长大充满了期待。大壮妈却不同,她主动来跟我聊天时,往往情绪已经很差,不是被叫家长,就是因为其他,这一次就更加严重了,因为大壮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篮球,其中一个孩子被磕掉了半截牙齿,院子没有监控,而大壮的淘气名声在外,所以对方家长一口咬定是大壮的行为导致他孩子磕了。孩子之间并没办法陈述清楚事实,这样一来除了跑上跑下陪着去医院,还赔了好几万。大壮妈一口气憋在心里,差点抑郁。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碰到院子里一个小男孩,我还挺喜欢他,大嗓门,笑起来阳光灿烂的样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妈妈悄悄告诉我,基本一周被叫一次家长的节奏。我见到他就开心地打招呼:一年级的小学生,祝贺你啊!他说小学不好,我故意像不知道一样问他:怎么不好啊?他说,无聊死了。我都被老师安排坐在第一排了。“第一排好啊,你看大人开会的时候,第一排坐的都是最重要的人。”“不,我跟老师并排坐第一排,我是特殊学生。”他说的时候可没有胆怯,而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我一方面为这个男孩的不介意感到好笑,一方面又为老师的安排感到难过。一个刚入学的孩子,对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希望,他的世界还天马行空呢,本来振翅欲飞,现在老师却挥舞着大剪刀,毫不留情的咔嚓咔嚓剪掉他那些奇奇怪怪的天真梦想,还告诉他这样是和别人不一样,叫特殊学生。我一想到这些教育行为都心绞痛,我见过很多孩子,都可以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但凡有很难接纳的特质,基本都不是孩子本身的,大多都是父母或者家人的痕迹。
前段时间养了两个儿子的杨琳老师发了个截图,水木清华论坛上一个妈妈的帖子。大概就是说那些写成功教育学的基本都是女孩妈妈,不管是哈佛女孩,还是我的女儿在北大,或者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让那些妈妈养个儿子试试。她说女孩子只要不生活在破碎家庭,基本上都可以成长的很优秀,男孩却一直如过山车,这一秒不知下一秒状况。下面男孩的妈妈们一大排留言感同身受。而我,反观我养育的皮皮,却没有这些感受。虽然一年级也被叫过家长,也被他旺盛的精力弄得精疲力尽,可是我从来就是被他温暖的妈妈,从没有过感受过被掏空的疲惫。昨天他一边洗碗,我一边给他读小时候的成长日记,日记中记着一些他鸡毛蒜皮的小事,大致内容翻来覆去地说着照顾他的辛苦。他腼腆地笑了笑问:妈妈,那你觉得我现在好多了吗?我赶紧说:一直都很好,你是天使宝宝。
确实,他一直就是上天派来爱我的孩子。
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我的幸福哲学是: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要求的少。
把一个男孩养成什么样?每个妈妈肯定有不同的期待,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大部分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都对孩子的无限潜力充满了坚定不移地信任,随着长大却一再退却,一直退到无处可退,最后就以妥协收场。事实上大部分深陷其中的我们都混淆了自己的欲望和孩子成长的本来样子。我们成年人太功利,只看得见表面。最直观的考量就是考试成绩,甚至是唯一的考量标准。成绩好就是好孩子,考不好就是教育失败。一个做教育的人,不管她专业积累有多深厚,只要没有培养出一个班级前几名,将来考不上北清,985,211的孩子,他就是行走江湖的骗子,失败者。这样的巨大压力和洪流裹挟着所有有着积极向上价值观的父母不敢有任何懈怠,生怕稍有闪失,落人笑柄。我们并没有考虑过孩子真正的优秀是什么?快乐成长是什么样的,不敢尝试,更不敢深究。普世的优秀就是一个爸爸妈妈育儿标准。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也是这样跌跌撞撞,纠结的在育儿路上前行的。是的,因为我们自我人格的不完善,自我的不满意,向内找不到接纳,就容易向外寻求认可。而在自我完善还没有完成的时候,我们同时要养育孩子,就容易纠结,矛盾。幸好,我有所觉悟。
养育一个男孩,首先父母要不断自我成长,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节奏。
养育一个男孩,要关注他内心超过外在。成绩只是一时,而精神品质却是伴随其一生的。
养育一个男孩,要强壮其体质。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阳光的心态。
养育一个男孩,要让他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男孩,将来就会有生活的热情。
……
养育一个男孩,即使要比养育女儿辛苦数倍,也要勇敢,他是上天派来的天使,而我们是他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