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陕西省的简称,很多人都知道是“秦”或“陕”。秦,大家很好理解,毕竟春秋战国时期,关中一带为秦国的发源地和治地。受此影响,我们常常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当然我们称陕西为秦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陕”呢?很多理所当然的认为陕就代表陕西。然而,事实却并不如此。从历史来看,陕字并非源自陕西本省,而是特指河南的一个古地名。
这要从“分陕而治”这个典故说起。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武王克殷后不久就驾崩了,周成王继位。成王年幼,国事便交由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共同处理。当时两人约定分界而治,便在“陕”这个地方栽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以示标志。
这个陕就是古地名陕原。战国时期称陕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陕县(三门峡市陕州区)一带的地方。“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陕原以西由召公管辖,主要负责开发黄河中游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所以,我们在古籍中见到的陕西也常常之陕原以西的地区,并非特指现在的陕西省。
而陕西这个地名再一次出现是在宋元时期。在宋代,陕西为陕西路,为至道十五路之一;在元代,陕西属于陕西行中书省,陕西作为一个行省出现在历史中。
而陕西这种观念的进一步深化是在明朝。当时,明朝设立陕西布政司,恢复了汉人对陕西地区的管理。这个时候,不仅陕西省、陕西人、陕西话等得以成形,并深入人心;而且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也由此产生。
进入近现代,随着陕西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和陕商的地位逐渐式微,陕作为一种特定历史符号,逐步转化为老陕,并被后人继承下来。这也是现代我们常常用“陕”代表陕西,用“老陕”来泛指全体陕西人的原因。
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一个省份,陕西的两个简称“陕”和“秦”不仅体现了陕西历史厚重的一面,而且也呈现了很有意思的一面。陕作为一种古地名,并不在陕西境内;而秦作为陕西的特有符号,原来却不是指陕县之西,毕竟真实的秦地不是陕西而是甘肃省的天水。一个省的两个简称所指地都不在本省境内,这在全国还是比较少见的。
但这并妨碍“陕”或“秦”成为陕西的文化符号,毕竟无论是“自陕而西者”,还是秦文化,都是从这里发扬光大,并为世人所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