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段时间,有两个人,让我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先讲讲我今天拜访的一位客户,这是在一家做国际教育的培训机构里,我打算去跟他们谈一些课程顾问的销售培训的业务。不巧的是,我到了的时候,老总有另外一个项目在谈,于是找来一位新员工小朋友,来招待一下我。想起来,我的现在在加拿大的堂弟也有可能是他们的学生,通过他们这个途径出的国。
今天让我震撼的,是这位接待我的这位年轻人。说起他,其实是一位海归大学毕业生。因为他是这家机构的真正意义上的体验最好的用户。他对于这个机构的产品和服务非常认同,于是就来当一名光荣的课程顾问。(呵呵,感觉有点安利的味道。)
他给我的感觉是,言必有系统。即使公司对他的培训并不多,但是他已经可以自觉的去总结自己的经验,把他的经验和经历总结出一二三来。我也可以感觉到,这是他在国外学习得到的一种习惯。
我觉的这是很不得了的一种思维模式。首先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成果思维。他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开始不断的去寻找方法,组织自己的理论系统,即便是这个系统是想当然的。不过没关系,只要他愿意迈出了这一步,他就会不断的纠偏,不断的去寻找系统的理论进行学习,从而调整自己的方向,自然那就会慢慢的走上正轨。
说到系统的理论,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91年的李靖(李叫兽)被百度聘请为副总裁。我好奇地百度了下他的资料,结果看到一段对他的介绍,大致是说他初中时打架很厉害,但其实他身体条件一般、也没拜什么名师学艺。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将父母给他的零花钱去买了各种有关打架的小人书,挑选其中对他有效的招式练习,结果他就成了打架很厉害的了。同期也有几个比较能打的孩子,但他发现这些孩子根本没有研究过如何打架,要么凭借天生的悟性,有么是靠着身强力壮而已。最后李叫兽将他目前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了一句话:“也许我从小就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策略吧。”
李叫兽做任何事都想到要有策略(也就是我提倡的“系统”之一),有系统思维指导行动,而非本能行事,我想这可能就是李叫兽领先于绝大多数90后辈人的地方吧。
对于李靖的经历和他的这种能力,我们可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他的这种做法是天生就有的吗?
绝对不是。
一个人懂得系统的思考,一定是经过“痛(xue)”的教训才能懂得的。
并且通过这上面两个案例,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都是沿用了同一种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的过程是这样的:
1、先按本能行动(试错)
2、总结经验
3、再寻找被验证过的策略(系统思维)
4、修正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从不懂到精通的一个基本过程。
---------------------------------------
一、按本能开始行动有什么好处呢?
--------------------------------------
所谓本能,就是无需大脑费力思考、无意识的活动。比如生下来就懂得怎样喝奶,这种是从遗传基因里得来的,当然这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本能都是我们经过反复练习,有些甚至是通过血的教训才形成的,比如不将手伸到烧红的锅边上去。
人为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按本能行事呢?因为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个大懒虫,偏好惰性思考。就是说平时我们做事都会尽量避免思考,而是利用大脑轻松、无意识的惯性思维做判断。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其巨著《思考,快与慢》中,通过严谨的实验也证实了人类本性懒惰的这种情况,他在书中提到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
大脑的这种懒惰其实并非坏事,因为只有在这样状态下的大脑才能够快速做决定、并驱动我们做出行动,而这也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比如我们在骑车时对面突然冲过来一辆汽车,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弃车而逃,而不是先想一想。为什么能做到这点?这是大脑本能地意识到危险后,第一时间就驱动了我们的行为。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依靠大脑的费力思考,先分别计算自己和对面汽车的时速,再计算两者相撞后的冲击力,最后等评估完我们肉体对这种冲击力的承受程度后再做出是否弃车而逃的决定,那么我相信旁观者看到的场景一定是某个呆若木鸡的人被撞了个高难度的后空翻。
---------------------------------------
二、按本能行事的不足是什么?
--------------------------------------
大脑依靠本能行事的机制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有效,但可惜的是,不少情况下依靠本能也会干砸很多事,特别是复杂的、陌生领域的事。
比如有些培训师朋友想要开发一个课程,如果让你来做,你是会直接去上一次所谓的认证课程,拿一个证接着就去授课呢,还是从这个课程的底层逻辑去思考,然后重新设计这个课程呢?
可能你也觉得这样不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做出我们感觉最舒服的事,也就是做本能让我们去做的事。一个韩粉可能会因为认证授课的老师很帅很有范儿,而选择学一个认证课程;一个完美主义者可能会因为老师整体素质很高而去投资去做讲师认证。因为我们大脑的惰性习惯在避免“费力思考”,它不知不觉地将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偷换成不怎么要动脑的问题,比如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不考虑来龙去脉,系统理论,而是考虑这个认证导师好不好,“我喜不喜欢”这种问题。
其实不仅非专业人士会犯以上的错误,所谓的专业人士同样会犯以上错误。很多专业人士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本能或直觉,他们会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
那专业人士的本能或直觉是否都不能相信呢?那也不是。比如某些象棋大师一看棋局,就能知道3步内黑方必死,这种直觉非常准。但其背后的机制不是魔法,而是这些象棋大师经过了数千小时的打棋谱和比赛锻炼,将各式棋局记忆到了大脑中,已经达到了精通的状态,形成了后天的本能。因此这些象棋大师在看棋局时无需像我们一样费力思考,而是直接根据棋局提示从大脑中自动搜寻记忆,即惰性思考即可。
但是在没有达到“精通”的状态下,此时依靠本能行事完全不可行。
因此,在面对复杂、陌生领域的事情时,只有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充分实践,让大脑思维进入了对于专业系列问题的“精通”的状态,也就是成为所谓的“专家”,然后才按本能感觉行事。我们改变不了大脑偏好惰性思考的生理机制,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的惰性思考更有效,这就是“经验”的根本价值。
---------------------------------------
三、如何达至精通?
--------------------------------------
答案也很简单,“系统思维+数字论证”以弥补本能的不足。
一、以系统思维为基础
刚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时,我们首先要构建出这个领域的理论系统。刚开始这个机构可以是粗放的、有偏差的,当然更有效率的方法是找到已有的成熟框架——即已有的理论、模型、工具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并更有成效——再在这个理论系统的指导下,有策略地选择应用。
例如,跨行业进入一家新公司时,你完全可以先利用企业战略分析系统(比如IBM的BLM模型、麦肯锡的7S模型等等)建立对新公司的全局理解,这样你不仅在新公司的适应期将会大大缩短,对后续工作的开展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又或者,如果你刚刚开始创业,可以通过创业画布模型,分析清楚自己的在各方面的优劣势,快速制定好自己的业务发展方向,少走弯路。
二、数据论证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有什么用?就是不管你做什么商业模式,基本已经有一个成功的模型可以支持。
我们在看NBA球赛的时候,会发现现场有非常多的统计数据,这就是为了通过这些数据更好的去描述一个球员和一支球队的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这些数据,就知道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应该在哪方面加强训练,甚至精细到要锻炼哪块肌肉,都是可以有数据可寻的。
再举个例子,很多外资连锁企业,比如说麦当劳,他们要开一家分店的时候,大部分的业务是外包给专业的公司的,比如说,有专业的选址公司。并不是说你是土豪,你有钱,你想开在哪就开哪。这需要由这些公司分析客流量,消费水平,才能决定这家店具体要开在哪里,怎么装修。分工绝对明细,但是这样就提高了成功的几率。
通过“系统思维+数字论证”的组合你可以快速进入任何一个行业,并取得80分的成绩。但若你想进一步取得90分甚至100分以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或企业领袖的话,那么还需要通过“大量刻意练习”直至更加精通,因为我们懒惰的大脑是不愿意支撑持久的费力思考的,所以我们需要节省有限的脑力分配在关键环节中。
就像今天有位朋友G想介绍给我一单生意,他的一位朋友想做一个实体店面招商加盟的项目。G对于营销推广的工作不太熟悉,想让我来帮他做,不过实话实说,我做过的所谓营销,也就是网上发发博文,群发一下邮件而已,不过现在这都已经不是主流了。而且我做到的流量也是很有限的,说白了隔行如隔山,我也没有信心做,而且网络推广还是要花很多的精力的,不是写几篇文章,发发资料就说的过去的。我还是做我现在熟悉的项目,写写文章,讲讲课比较好,顺便谈几个销售和内训师培训项目就更好了。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兼顾几个专业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有取舍,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术业有专攻,用现在的流行词语来说,应该就是“工匠精神”。
---------------------------------------
四、结语
--------------------------------------
遵从本能行事有其固有的局限,因为现在的这个时代已经在飞速的发展,过去的很多经验已经很快被淘汰了。就像08年如果我们进入电商,一定能捞个盆满钵满,但是如果现在进入电商,已经没什么机会了,因为电商里面已经是大品牌的天下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善用系统、拿数字说话并多多刻意练习,这样不仅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能快速做出反应,快速能做到从0到1。
凡事都追求策略的李靖,以25岁成为百度历史上最年轻副总裁的职场经历已经给出了最好的阐释。在此也祝愿其他90后的朋友,甚至年纪更小的年轻人能在“系统+数据”的指导下在各个领域都能出现越来越多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