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减负”提升“服务质量”

       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发布一周年之际,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及有关通知精神,通知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手束脚。一年来,基层减负稳步推进,让广大基层干部脱离重复的会议、繁重的报表、数不清的文件,有更多的时间细研本职工作,贴近群众身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基层减负首先减形式主义的弊端,减少的是一份文件层层转发、一个会议层层召开,所有工作过度留痕,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检查、考核,工作重心停留在笔尖、纸上,将深入群众一线解决困难诉求这项本职工作反而列为“第二梯队”的矛盾。《若干规定》中切实精简文件,提倡“短实新”文风,各种形式主义得到了有效遏制。

       “减负”并非减责,绝不是少干活、偷懒,而是清除基层身上不必要的工作负担,给干部“松绑”,脱离形式主义的束缚,主动权交由基层,加大基层干部培养力度,给基层干部“增权、增能、增效”,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给予了解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为群众办事提效。推动基层干部融入群众,成为一家人,遇事给予“家人”的忠告,而非文件的下达,群众信任基层,基层了解群众,让群众和干部的纽带更加坚韧。

       基层减负需要久久为功,基层减负理论简单,但实践落实却困难重重,对基层而言,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接力棒的消极状态,拿到任务机械执行,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敢创新,不敢做出成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各地各部门需要打开基层工作反应通道,重视基层差异,在深度剖析文件后,因地制宜落实,让基层工作回归质朴,回归务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