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这玩意,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不单色彩靓丽,吃起来口感也是相当的不错。当然,最大的好处还是在于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另外,不管是温暖的南国,亦或是寒冷的北疆,都能随处看到他熟悉的身影。更有意思的是,根据当地的习俗和口味,茄子的做法也是层出不穷。
小时候,母亲就特意种植很多茄子。每当紫色的茄花盛开时,菜园里就当之无愧的成为小景区。随着花朵的衰败,茄子的果实开始长出来。待到有小孩的拳头大小,我就会忍不住的摘下来生吃。真的,满满地果肉,入口清香,还带有明显的甜味,更没有任何的茄籽粒。
母亲对我的做法很是生气,总是责怪,你这个小兔崽子,难道就不能等长大了吃,再让我发现,看我怎么收拾你。当时,内心真的害怕了。毕竟母亲的脾气不是那么好。有意思的是,骂归骂,我也从未因为这事真正的挨打。长大后和母亲聊起,她就说,傻孩子,哪能因为吃个茄子就去打你啊。
那时的茄子就是单纯的圆茄子,尤其成熟后,个头很大。随便摘下来个,就能够全家人吃的。母亲最拿手的是蒜泥和红烧。中午放学到家,我和兄妹就首先要捣蒜。这里所说的捣蒜不同于现在的厨师把蒜瓣作为辅料,拿到拍成片,或切成蒜末,而是要那种地道的蒜泥。
捣蒜工具很简单,就是石头制作的蒜臼。把大蒜的皮剥去,取出干净的蒜瓣,用擀面杖轻轻的压扁放入蒜臼里。加入适量的盐,拿起捣蒜的小杵就能开始了。力度呢,要有小到大。这样,蒜瓣就慢慢的变成蒜末,汁液也给砸出来,最终形成洁白粘稠的蒜泥,还会散发出浓郁的蒜香。
母亲呢,已经把茄子分成薄薄的片上锅蒸。大约十多分钟吧,就能出锅,但是已经蒸的稀烂。稍微冷却,母亲拿起茄片用手撕成条状放到大碗内,然后把捣好的蒜泥也倒入,再加点盐,红辣椒丝和小磨香油,充分的搅拌均匀,即便大功告成。红白相应,从感官上就给人诱惑。品尝后,更是香辣爽口。
至于红烧茄子,做起来相对麻烦些。首先要把茄子切成菱形小块,放到碗里撒盐。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对茄子腌制,而是要把茄子自身过多的水分给过滤出来。如此,在给茄块进行包浆时,能保证彼此更充分的粘连,同时还能节约用油呢。实在是个不错的办法。
包浆的材料就是面粉和鸡蛋加水形成的糊,千万不可太稀,否则形同虚设,太稠也不成,茄块炸的慢。当茄块炸到泛金黄色时即可。在控油的这个功夫,可以去准备其他辅料。诸如青椒片,姜丝,葱丝,酱油等。没有必要贾太多的辅料,更无需麻椒这类的,那样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控出的油恰好打底。待烧热后,爆炒葱姜出味,倒入炸好的茄块,轻轻的翻动,添加酱油。均匀上色后,倒入开水,漫着茄块的水平面即可。要提醒的是,必须是热水,否则因为烧开太慢的缘故,导致茄块的包浆浸泡时间长而脱落。不仅影响美观,更吃不出红烧的特有味道。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我已经从少不经事变成了为人之父。尤其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在吃喝方面愈发的挑剔。饶是如此,我对茄子的喜爱还是没有放弃。以至于偏偏不爱吃茄子的妻子总是对我非常“鄙夷”。说,就靠吃茄子长大的人,到现在你还不觉得腻味啊,真是服了你。
其实,她可能真的不明白。吃的是茄子,更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遗憾的是,无论是红烧还是蒜泥,怎么都吃不出母亲做的那种味道。和母亲叙说,已经年迈的她不客气的回应我,还是饿得轻,要不啥都好吃。的确如此,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能有茄子做菜,真真的美味啊。(文/孙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