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在人头攒动的古代中国馆里,橱窗里的文物虽然看起来不动声色,却都有着自己的情绪。比如笑得满脸开放着春花、还扭着腰的唐代便衣男陶俑,高傲地撅着嘴、昂着头的商代酒器——陶爵。
晚上,古代中国馆里静悄悄的。突然,“叮……叮……”,“咦,是谁吭声啦?”春秋时期的青铜立羊探出来头来,两根长长的犄角弯到了后背,四足紧靠在一起,腹部向上收缩,一副要一探究竟的模样。一旁的狮形铜熏听到声音就更好奇了,嘴巴变成了一个压扁的鸡蛋,舌头就从这个滑稽的“鸡蛋”里面伸出来,耷拉在外面,好像舌头也想凑热闹。由于脖子伸得太长,脸旁的两堆肥肉都僵硬了,收也收不回来,可怜这明代的狮形铜熏啊!就连一品文官使用的莲鹤方壶也耐不住了,它顶上的仙鹤高昂着脖子,叫了几声,“啊,啊,啊!”,又低下头细细地听,突然猛地收回脖子,吓得一动不动。
原来,这“叮叮“声是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铜戟发出来的。可别小看了这位长得像长筒靴的戟兄,它既有矛刺杀的作用,又有戈钩划的功能。可他为什么要发出“叮叮”声呢?原来战国时期的戟兄刚搬到古代中国馆,又兴奋又惊奇,过于激动,这才引起了”叮叮“声。戟兄一看自己不小心打扰了大家,急忙弯下矛头向大家道歉。不远处的唐代便衣男陶俑一见,甩着袖子,笑得更厉害了,连头上的发髻都开始乱抖。
黎明将至,文物们又各自摆好原来的样子,保持好各种情绪,等待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