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所说的,仅代表个人观点。
我上了七年的心理系,本科,硕士,都是一个方向——临床与应用。简单的说,最最对口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我的一大帮同门,都干了这一行。
很多人对心理学充满了兴趣和误解,聊到专业的时候,经常会问这么一个问题:
你学心理的,那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吗?
妈蛋,我学的是心理,又不是巫术妖法。
真有那个本事,我早就财务自由红尘潇洒登上人生巅峰了好吗。
所以后来,为了少生事端,我都目光深沉的说,我,学,哲,学,的。
对方就会,“哦。”
然后我们就开始聊别的。
因为当初志愿是顶着全家人的反对填的,后来我妈老问我,你学了这个,有什么好处?
我认真的思考过,最后觉得,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
再没有哪个地方, 能让我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探索我自己。
课上学理论,学技术,课下建小组做深度体验,相互练手做咨询,还有系里特色的催眠释梦潜意识原型神话宗教历史精神分析客体关系意象对话。我记得有一门课,上课的地方在法学系的模拟法庭,每次法学系的人开完庭,老师就带着我们坐在法厅里面看电影,然后做大讨论,课下再交一份个人报告。
简直幸福死了好吗。
当然,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我先生承担了很多次受害者的角色。对于我三番五次作妖最终关系也没崩,在此对他表示诚挚谢意。
后来毕业了,我去干了早期家庭教育这一行,是因为觉得成年人的案例做起来没有小孩子的性价比高——成年人的问题积累已深,解决起来需要花费难以想象的精力,而孩子呢,年龄越小越好办。并且通常,如果面对的是自己的问题,成年人会带着很多的阻抗和回避,可一旦做了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大家都会更加积极的做出改变。
啊,终于绕回了带孩子这个主题。
虽然嘴贱的时候会开玩笑说,要想在这一行成名,最佳途径是多生娃,你看弗洛伊德,三儿三女一共六个,妥妥的大师。
但我们这个专业出来的,其实绝大部分,对养娃这件事都格外慎重,放眼望去基本上都是晚婚晚育的模范。
那是因为都太知道,父母本身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
所以都希望,等自己的状态变得理想一点,再迎接孩子的到来。但是学海无涯,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止境,这事儿就会一拖再拖,跟越攒首付越是买不起房的道理有点相像。
有个前同事(专业不同)曾经开玩笑说,真想知道等你有了孩子,会是个什么样。
其实不管你学的什么专业,有多少人生体验,到了做父母,都会是重头再来。
除了养育一个孩子,没有什么别的事能让你离一个生命那么近——从无到有,逐渐长大,你看到孩子本身的特质逐渐显露出来,你看到自己在他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迹,还有他带给你的甜蜜与哀愁,自省和改变。
不过如果坚持要说,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和普通的父母没什么两样,那肯定要挨很多砖头。
如果真有什么不同,就我个人来说,是下面这三点。
重视母婴关系,重视自己的状态,重视夫妻关系。
基本上可以这样讲,这三个部分都做到差不多,你就能带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娃。
简单吗?其实很简单,经过这些年的宣传,这些其实已经成为了很多父母的共识。
但是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来是最难的。
因为你需要一以贯之,你需要在面对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之处时依然坚守住这些,你要时刻清醒,知道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原则,即使稍有偏离,也能很快调转方向调整过来。
很多人都会说,我只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其他的都不重要。
但你细想过没有,要做到这个,其实比什么学业突出事业有成更难。有很多父母自己混得不咋地却能生生把娃逼得“有出息”的例子,但你自己过得一团糟家里一团乱,却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幸福——
你是来搞笑的吗?
理解孩子。
这里的“理解”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指具体的事件,而是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也就是说,知道在孩子的不同阶段,最核心的任务是什么,父母的哪些支持很关键,哪些事情千万不能干,这个阶段成功度过了会怎样,没完成好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能否补救以及如何补救。
如今这个年代,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越来越便捷,但很多人接触到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这很容易让人有一种误解——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不用再继续深入一步。
而往往这一步,才涉及到真正的了解。因为它们是框架,是背景理论,是一门学科立足的基础。
很多为人父母者跑去学儿童心理学,学发展心理学,学教育心理学,厉害的甚至顺便修了个学位,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棒的现象,我真心钦佩这样一群人。
是的,做父母不需要通过资格考试。
但是做父母,其实是所有行业里挑战最大也最有价值的工作——没有之一。
因为父母正在改变世界。
因为你养育的孩子,就是即将到来的那个新世界的一份子。
观察和反思。
前面说了,父母这份工作如何有价值,但同时,带娃也是这世上最累的工作。
24×7,全年无休,各种挑战完全随机分布,无论你准备得有多充分,那个小崽子都能做到每天给你各种“惊喜”。
带过娃之后的我打心眼里觉得,学好数理化算什么,搞得定娃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好么!
但无论生活如何艰难,你都应该留一点心思和时间,跳出各种琐碎之外,去观察和反思。
就像一个厨师,去细细辨别不同火候下做出来的味道的微小差别,一个农民,去观察节令和时气,一个老师,去留意同一个活动中孩子们的不同表现,一个演员,去认真揣摩自己的角色,一个滴滴司机,去琢磨怎么安排出车能拉到更多单子。
你花在这里的时间,会让你变得不一样。
这才叫做,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懒妈邦:
本硕临床与应用心理学,本行做心理咨询,后来进了早期家庭教育这个行当,家有慢慢小朋友一岁十个月,全职至今,主攻方向是“如何一边带娃一边偷懒”。